霍政办〔2023〕3号
各乡镇人民政府,开发区管委会、县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
现将《霍邱县推进德智体美劳“五大行动”全面提高育人质量实施方案》印发给你们,请各乡镇、各部门、各单位按照方案要求,对照工作职责,细化工作方案,认真贯彻落实。
霍邱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2023年5月6日
霍邱县推进德智体美劳“五大行动”全面提高育人质量实施方案
为深入贯彻落实《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实施德智体美劳“五大行动”全面提高育人质量工作方案的通知》(皖政〔2021〕53号)和《六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认真落实<实施德智体美 劳“五大行动”全面提高育人质量实施方案>的通知》(六政办〔2022〕36号),结合我县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主要目标
到2025年,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常态化落实,爱国主义教育有机融入教育教学各环节,“五育并举”要求得到高效落实。科学的教育质量观进一步树立,以落实“双减”政策为抓手,切实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促进教育教学质量明显提升。学校体育固本行动取得实效,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显著提高。中小学校美育课程刚性管理机制基本形成。劳动教育有效开展。“家校社共育”建设特色鲜明。
到2035年,立德树人体制机制更加健全,五育并举体系更加完善,正确教育观、科学成才观全面树立,教育教学质量显著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全面提高,县域教育生态更加优良,人民群众教育获得感显著增强。
二、主要任务
(一)实施德育铸魂行动
1.传承红色基因。开展“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主题实践活动,积极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课堂进教材进头脑。开展好“我们的节日”“童心向党”“向国旗敬礼”等主题教育活动,充分发挥好红色教育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校外教育实践场所的作用,以“红色六安传承有我”教育品牌为载体,用好大别山革命老区红色资源,讲好红色故事,引导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赓续红色血脉。
2.创新改革德育方法。开齐开足上好道德与法治、思想政治课,组织开展德育精品课评选等,将德育内容有机融入到各门课程教学。深入开展文明校园、绿色校园、书香校园、平安校园建设活动,大力促进校园文化建设。利用重大节日、纪念日和“国旗下讲话”、入学入队入团仪式、主题班会等开展德育活动。统筹校内外德育资源,发挥相关部门、群团组织和社会力量的作用,动员鼓励广大“五老”人员参与和指导青少年德育活动。积极探索立学生校内外教育实践活动管理信息化、服务一体化机制。
3.健全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机制。全面推进中小学思政课备课、教学、培训一体化机制建设,普遍实行思政课教师集体备课制度,全面提升教研水平。建立思政课教师“手拉手”备课机制。
4.完善心理健康教育服务体系。开足开好心理健康课程。完善霍邱县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建设,设立县、校儿童青少年心理咨询服务热线,加强心理咨询辅导服务。强化医教协同、家校协同,加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完善学生心理危机预防快速处理反应机制。
5.建强学校德育工作队伍。完善编制保障,严格按要求配齐思政课教师。加强思政课教师等德育骨干培训,提升专业化能力。完善班主任激励机制,将班主任考核结果作为教师聘任、奖励和职务晋升的重要依据,提高班主任待遇。建设一批县级名班主任工作室,开展中小学班主任基本功大赛,定期遴选一批省级中小学优秀班主任、年度十佳班主任。
(二)实施智育提质行动
1.推进基础教育减负增效。认真落实“双减”政策,制定提升中小学课堂教学质量指导意见,精准分析学情,注重差异化教学和个性化指导。实施幼小衔接、小初衔接行动计划,落实“零起点”教学。推动普通高中多样化有特色发展。制定基础教育各学段学科教学指导意见。举办各学段各学科课堂教学评比活动。加强作业、睡眠、手机、读物、体质“五项管理”。进一步推进课后服务工作。实施校外培训机构专项治理行动,严厉打击各类隐性变异培训活动,规范校外培训市场秩序,减轻学生课外培训负担。
2.建立健全质量评价和保障机制。落实各学段教育质量评价标准,推进全县基础教育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工作,完善基础教育质量评价制度体系,强化评价结果运用。扎实推进“五大行动”实验校遴选工作。通过“连片教研”“校长论坛”、教师培训等途径加强优秀教学成果推广应用。遴选一批县级“教坛新星”“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配齐配强各学科教研员。
3.推进智慧教育。积极应用新一代信息技术赋能教育,打造智慧学校新生态,完善全区智慧教育平台建设。聚焦智慧教学,应用智慧课堂系统、县级学业评价系统、网络备课系统、网络教研系统和特色教育资源库,引领教育创新化。聚焦智慧学习,应用个性化学习分析系统、学生综合素质智能评价系统、学生自主学习空间和电子图书资源库,形成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智慧学校生态体系。以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为驱动,多渠道增加教育资源供给,构建县级特色教育资源库,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全面覆盖。
(三)实施体教融合行动
1.提升校内外体育教育教学质量。严格落实学校体育课程开设要求,开足、开齐体育课。小学一、二年级每周四节体育课, 三至六年级和初中每周三节体育课,高中每周两节体育课,不得挤占体育课。布置适量的校外体育作业,逐步完善“健康知识+基本运动技能+专项运动技能”的教学模式,帮助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掌握1至2项运动技能。鼓励孩子进行校外活动,保障中小学生每天校内、校外体育活动时间各1小时。
2.完善校园体育赛事体系。聚焦“教会、勤练、常赛”推进思想观念变革,各校结合培育专长,服务于竞技人才选拔培养,完善校内比赛、校际联赛、选拔性竞赛为一体的体育赛事体系。创建一批体育传统特色学校。大力发展校园足球、篮球、排球等集体球类项目。鼓励学校与体校、社会体育俱乐部合作,共同开展体育教学训练和竞赛。整合各类青少年体育赛事,打通教育和体育系统赛事互认通道。组织优秀体育运动员进校园。
3.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常态化开展学生体质监测,完善学生体质健康监测档案,将体育科目纳入初中、高中学业水平考试范围。抓好青少年肥胖、近视防控,降低学生肥胖发生率,到2023年,力争实现全县儿童青少年总体近视率在2018年的基础上每年降低1个百分点以上。加强学校卫生与健康教育,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健康习惯。建立日常参与、体质监测和专项运动技能测试相结合的考查机制。
4.加大学校体育保障力度。实施体育教师配备和场地器材建设三年行动计划。配齐配强中小学专职体育教师,设立专(兼)职教练员岗位,建立聘用优秀退役运动员担任体育教师或教练员制度。加强体育教师轮训。落实国家学校体育卫生条件基本标准,积极破解城区学校体育场地“用地难”问题,提升农村学校体育场 地设施达标水平,完善学校和公共体育场馆开放共享机制。健全 学校体育运动伤害风险防范和处理机制。
(四)实施美育熏陶行动
1.深化美育教学改革。严格落实学校美育课程刚性要求,逐步增加课时。明确各级各类学校美育课程目标,完善“艺术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艺术审美体验+艺术专项特长”的教学模式。推广面向 全体学生的声乐、器乐、舞蹈、戏剧、书法、绘画等艺术教育。鼓 励学校与社会公共文化艺术场馆、文艺院团合作开设美育课程。成 立县级美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培育一批学校美育优秀教学成果和名 师工作室,打造一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学校和基地。
2.丰富艺术实践活动。建立常态化学生全员展演机制,积极组织参加各级中小学生综合性艺术展演,各校每年至少举办一次艺术展演或艺术专项展示,鼓励举办跨校、跨区域艺术展演交流活动。推动高雅艺术、戏曲、非物质文化遗产等进校园。充分发挥霍邱柳编、临淮泥塑等地方特色优势,开展艺术实践工作坊和博物馆、非遗展示传习场所体验学习等实践活动。全面实施中小学生艺术素质测评,将测评结果纳入初、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
3.加大美育保障。提高学校美育保障水平。实施美育教师配备和场地器材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加大中小学美育教师补充力度。鼓励优秀文艺工作者到学校兼任美育教师。加强乡村学校美育全科教师和兼职教师培养。建立美育薄弱学校帮扶机制。建好满足课程教学和实践活动需求的场地设施、专用教室,加快配齐农村学校美育设施、器材。
(五)实施劳动促进行动
1.推进劳动教育体系建设。贯彻落实《安徽省中小学劳动教育实施细则》,开齐开足开好劳动教育课程,不得挤占和挪用劳动课程教学和劳动实践时间,各中小学校劳动教育课平均每周不少于 1课时,在其他学科课程中有机融入劳动教育内容。学校要制定劳 动教育总体实施方案和年度计划,注重课程教学实效,强化学生动 手实践能力和体验。开展劳动教育过程监测与记实评价,将参与劳 动教育课程学习和实践情况纳入学生综合素质档案。
2.开展劳动教育实践活动。发挥家庭的基础作用,树立崇尚劳动的良好家风,鼓励孩子每年有针对性地学会1至2项生活技能。发挥学校的主导作用,明确学校劳动教育要求,制定劳动公约、劳动清单,开发校内劳动实践场所。发挥社会的支持作用,积极协调和引导企业公司、工厂农场等组织开放实践场所。
3.扎实开展劳动文化熏陶。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各校在每年5月第2周组织开展“学生劳动教育宣传周”活动。结合植树节、学雷锋纪念日、五一劳动节、农民丰收节、志愿者日等开展专题劳动实践,中小学每学年设立劳动周。组织劳模工匠进校园,挖掘劳动精神,传承劳动文化。开展劳动技能和成果展示、劳动竞赛等活动。遴选劳动教育先进典型案例。
4.加强劳动教育保障。建立以县为主、政府统筹规划配置中小学(含中等职业学校)劳动教育资源的机制,加快实现县级中小学劳动教育综合实践基地全覆盖。多渠道拓展实践场所,遴选一批县级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加强学校劳动教育设施标准化建设,建立学校劳动教育器材、耗材补充机制。建立专兼职相结合的劳动教育教师队伍。建立健全劳动教育教师工作考核体系,分类完善评价标准。在职务评定和岗位晋升工作中将劳动教育教师与其他学科教师同等对待。
三、落实机制
(一)加强组织领导。县政府成立由分管负责同志任组长的“五大行动”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县教育局,统筹谋划、综合协调和调度指导“五大行动”实施。各相关部门要强化主体责任,对照29条重点工作,抓好工作落实。各级各类学校校长是直接责任人,深入细致抓好“五大行动”落实。
(二)加强条件保障。将该工作纳入县财政预算,各中小学要优化财政支出结构,纳入财政预算,加大投入力度,切实保障“五大行动”任务落实。积极开展“五大行动”实验校遴选,县教育部门牵头抓总,各校要制定细化方案。机构编制、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要为师资配备、职称评审等提供支持和保障。发展改革、自然资源、住房城乡建设、数据资源部门要在规划、用地、项目建设、数字化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卫生健康、文化旅游体育、市场监管、妇联等部门根据职责分工,共同抓好落实。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支持“五大行动”实施,重视发挥各级关工委和广大 “五老”的作用。
(三)加强督导考核。将“五大行动”实施情况纳入部门对履行教育职责督导考核内容,加强结果运用。持续提升学生体质健康达标率和艺术素质测评合格率等重要指标,开展质量监测,强化反馈和指导。建立责任追究机制,对责任不落实、措施不到位的部门及相关学校责任人,依法依规严肃追究责任。
(四)营造良好环境。全面、完整、准确宣传党的教育方针,多措并举进一步做好政策解读,加强引导全社会树立科学的教育 发展观、人才成长观、选人用人观,扎实推进家庭、学校、社会 “三位一体”协同育人机制的建立健全,在全社会营造出共同支持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良好氛围。及时总结推广好经验好做法,全方位、多角度宣传推广“五大行动”的典型经验。
附件:1.霍邱县推进德智体美劳“五大行动”工作领导小组成员与联络员名单
2. 霍邱县推进德智体美劳“五大行动”重点任务分工
附件1:
霍邱县推进德智体美劳“五大行动”工作领导小组成员与联络员名单
组 长:何 超 县委常委、县政府副县长
副组长:李 明 县红十字会办公室主任
傅云飞 县委教育工委书记、县教育局局长
成 员:兰国红 县委组织部副部长
祁 涛 县委宣传部副部长
卞林喜 县委编办副主任
姚传华 县发改委党组成员
巫 涛 县教育局副局长
刘华修 县科技局副局长
高德国 县民政局副局长
徐修传 县财政局总会计师
江丕寅 县人社局党组成员、就业中心主任
裴 刚 县自然资源局副局长
龚 勋 县住建局副局长
闵长海 县农业农村局工会主任
王明宏 县文旅体育局副局长
朱文俊 县卫健委总会计师
唐学军 县市场监管局党组成员、执法大队大队
吴 平 县融媒体中心副主任
甘 群 县数管局党组成员
程谦萍 县总工会副主席
彭 昕 团县委副书记
罗永俐 县妇联副主席
王 亚 县文联主席
陈功友 县关工委秘书长
联络员:张 蓉 县委组织部 一 级科员
何 涛 县委宣传部宣传股股长
周明玉 县委编办事业机构编制管理股工作人员
刘建涛 县发改委社会发展股股长
范广红 县教育局教育股副股长
盛郭晨 县科技局农村与社会发展股
陈光群 县民政局儿童福利股副股长
王 丽 县财政局教科文股股长
李志祥 县人社局职业能力建设股副股长
杨 岭 县自然资源局办公室副主任
张继忠 县住建局办公室工作人员
汪 辉 县农业农村局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股股长
胡 伟 县文旅体育局体育股负责人
马望望 县卫健委公卫股股长
宋永红 县市场监管局工作人员
闫文昌 县融媒体中心工作人员
邱 瑞 县数管局数管中心主任
欧玉武 县总工会组宣部部长
白亚男 团县委副科级干部
李 洁 县妇联办公室主任
陈丹红 县文联办公室主任
邬欢欢 县关工委工作人员
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县教育局,县教育局主要负责人任办公室主任。领导小组负责统筹谋划、综合协调和调度指导“五大行 动”实施。五大行动设联络员,联络员由各成员单位相关股室负责同志担任。
附件2
霍邱县推进德智体美劳“五大行动” 重点任务分工
序号 |
重点工作 |
责任单位 |
时限要求 |
1
|
进一步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课堂进头脑。 |
县教育局 |
持续推进,长期坚持。 |
2 |
广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全面加强革命传统文化和中华优秀 传统文化教育。 |
县教育局、县文旅体局、团县委(排在第一为牵头单位,下同) |
2022年底前完成并长期坚持。 |
3 |
持续推进“英模 ·大师进课堂”活动。 |
县委教育工委 |
长期坚持。 |
4 |
鼓励教学名师到思政课堂上讲课,常态化开展领导干部上讲台活动。 |
县教育局、县委组织部 |
2022年底前完成。 |
5 |
开足开好心理健康课程,落实中小学心理危机干预机制。 |
县卫健委、县教育局、团县委 |
2022年底前完成。 |
6 |
全面推进“学科德育”“课程思政”建设,解决好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相互配合问题。 |
县委教育工委 |
序时推进。 |
7 |
围绕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依据不同学段特点,设立思政课课程目标、完善教学设计。 |
县委教育工委 |
2022年底前完成。 |
8 |
积极运用教管服一体化智慧思政数据大平台,推进思政课教学方法改革,提升思政课教师信息化能力素养,推动智慧思政建设。 |
县委教育工委 |
2025年底前完成。 |
9 |
建设全县青少年心理咨询服务热线系统,加强信息咨询辅导服务。 |
县卫健委、县教育局 |
2022年底,实现所有学校 建有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咨询室。2025年前完成。 |
10 |
强化中小学班主任队伍建设,建设县级名班主任工作室,培育班主任 基本功大赛能手,评选县级中小学优秀班主任、年度十佳班主任。 |
县教育局、县人社局、县财政局、县总工会 |
2023年2月底前,出台中小学班主任队伍建设方案,启动中小学班主任队伍建设计划。2025年前完成。 |
11 |
落实中小学德育类职称评审制度。 |
县人社局、县教育局 |
根据市级部署推进。 |
12 |
贯彻落实基础教育各学段各学科教学指导意见,开展学前和义务段优质课评选。 |
县教育局 |
持续推进。 |
13 |
加强作业、睡眠、手机、读物、体质“五项管理”。 |
县教育局 |
长期坚持。 |
14 |
进一步提升课后服务水平。 |
县教育局、县发改委、县财政局、县人社局 |
长期坚持。 |
15 |
实施校外培训机构专项治理行动,严格规范培训机构服务行为。 |
县教育局、县发改委、县市场监管局、县财政局、县人社局、县文旅体育局、 县科技局 |
2022年底前完成,并持续推进。 |
16 |
积极应用新一代信息技术赋能教育,加快智慧学校建设全覆盖,丰富智慧教育应用场景,推动教育数字化转型。 |
县教育局、县财政局、县数据资源局 |
2022年底前完成。 |
17 |
推进体育锻炼家校共育,鼓励家长 引导孩子进行校外体育活动,保障中小学生每天校内、校外体育活动时间各1小时。 |
县教育局、县文旅体局 |
2022年底前,严格落实体 育课程开设刚性要求,确保中小学生每天校内体育活动1小时;加强家校共育,鼓励家长引导孩子每天进行校外体育活动。2025年底前完成。 |
18 |
抓好青少年肥胖、近视防控,降低学生肥胖发生率,到2023年,力争实现全区儿童青少年总体近视率在2018年的基础上每年降低1个百分点以上。 |
县教育局、县卫健委、县文旅体育局、县市场监管局 |
2023年底前完成。 |
19 |
贯彻实施体育教师配备和场地器材建设三年行动计划。 |
县教育局、县文旅体育局、县财政局、县人社局 |
2024年底前完成。 |
20 |
落实国家学校体育卫生条件基本标准,积极破解学校体育场地“用 地难”问题,提高农村学校体育场 地设施达标水平,完善学校和公共 体育场馆开放共享机制。 |
县教育局、县文旅体育局、县财政局、县自然资源局 |
2022年底前,出台破解学 校体育场地“用地难”问题措施。2025年底前完成。 |
21 |
建立常态化学生展演机制。各校每年至少举办一次艺术展演或艺术专项展示,各级各类学校普遍开展美育实践活动。 |
县教育局、县文旅体局 |
2022年底前,推进全县中小学生艺术年度专项展示展演和中学生合唱专项展示展演活动。长期坚持。 |
22 |
实施美育教师配备和场地器材建设三年行动计划。 |
县教育局、县财政局、县人社局 |
2024年底前完成。 |
23 |
建设满足课程教学和实践活动需求的场地设施、专用教室,加快配齐农村学校美育设施、器材。 |
县教育局、县住建局、县自然资源局 |
2025年底前完成。 |
24 |
丰富劳动教育资源,实施分学段、分专题的劳动清单,落实中小学各学段劳动教育实施细则。 |
县教育局 |
2022年底前完成。 |
25 |
发挥家庭的基础人员名单作用,树立崇尚劳动的良好家风,鼓励孩子每年有针对性的学会1到2项生活技能,把劳动教育纳入“家长学校” 指导内容。 |
县教育局、县妇联 |
2022年底前完成。 |
26 |
发挥社会的支持作用,积极协调和引导企业公司、工厂农场等组织开放实践场所。 |
县教育局、县总工会、县农业农村局 |
2022年底前,遴选一批县 级学生劳动教育实践基地。长期坚持。 |
27 |
建设以县为主、政府统筹规划配置中小学劳动教育资源的机制,加快实现县级中小学劳动教育综合实践基地全覆盖。 |
县教育局 |
2022年底前完成。 |
28 |
加强学校劳动教育设施标准化建设,建立学校劳动教育器材、耗材补充机制。 |
县教育局、县财政局 |
贯彻落实中小学校内劳动实践场所建设标注。2025年前完成。 |
29 |
开展“五大行动”实验区申报。 |
县教育局 |
2022年底前完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