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邱县第二中学(含初中部)劳动教育开展情况
根据2019年1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精神,我校紧密结合学校实际和学生生活实际,积极探索劳动教育新模式,不断研究“课程牵引,家校社联动,校内外全过程开展劳动教育”的实践之路。
一、劳动教育开展情况
1.学校成立霍邱二中劳动教育领导小组。负责学校劳动课程规划、过程、管理、跟踪反馈、评价,同时,负责学校劳动教育的具体开展工作。
2.制定《霍邱二中“劳动教育”实施方案》,确定指导思想和实施原则。
(1)指导思想
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要坚持立德树人,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贯通大中小学各学段,贯穿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我校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把握育人导向,遵循教育规律,创新体制机制,注重教育实效,实现知行合一,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2)实施原则
①实践性原则
实践性是劳动技术课的基本特点。学生亲身参加劳动操作实践是劳动技术课的主要形式和基本方法,实践是劳动技术课必不可少的环节。学校结合实际,创设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知识和技能。学校、教师要切实做好指导和管理工作,提高劳动技术课的教学效果。
②基础性原则
劳动技术是基础教育阶段培养学生劳动技能素质的一门基础性课程,应该使学生具备基本的技术处理能力,以适应未来的职业生活、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劳动技术课使学生掌握相关的劳动知识,提高动手操作能力和思维能力,为将来的发展和成长打下坚实的基础。
③技术性原则
在基础教育中加强技术教育,已成为世界性潮流。在劳动课上,无论是生活劳动或生产劳动,在确立学生主体地位的同时,紧紧围绕提高学生劳动技术素质这一中心,注重培养学生的技术意识,发展学生的技术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④适应性原则
在实施劳动教育时,根据学校实际,选择合适的内容和形式。充分考虑学生年龄、性别、个性差异等生理、心理特征和知识、技能的水平,把握好劳动教育内容的可接受性。
⑤开放性原则
劳动教育要发挥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合力。家庭创设空间、父母更新理念让学生积极参与家务劳动,是劳动教育最经常的方式。学校开展社会职业体验,学生走进田间工厂参加生产劳动,使学生熟练掌握一定劳动技能,理解劳动创造价值,具有劳动自立意识和主动服务他人、服务社会的情怀。
⑥安全性原则
劳动课必须确保学生安全。要规定各个项目的操作程序和安全规程,并制定必要的安全检查制度与措施。劳动课应切实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要求学生树立劳动安全意识;学生会正确使用工具、设备,自觉穿戴必须的劳动保护用品。
3.形成劳动教育的课程目标和课程体系
(1)课程目标
①通过劳动精神、劳模事迹的学习,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崇尚劳动,尊重劳动。
②利用课堂教学掌握劳动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增进对劳动的了解与认识,学会劳动。
③鼓励学生主动参与校内外实践活动,增强实践能力,体验劳动的意义和价值,热爱劳动。
④组织开展劳动技能和劳动成果展示、劳动竞赛等活动,促使学生珍惜劳动成果,体验劳动的乐趣。
(2)组织实施
①组织领导
学校成立劳动教育领导小组,制定课程计划,确定课程内容,包括劳动素养、劳动技术、校内实践、生产生活劳动、职业体验等内容;不定期开展劳动教育主题班会,加强劳动教育的渗透与宣传。
②师资建设、
首先是开展全员培训,强化每位教师的劳动意识、劳动观念,提升实施劳动教育的自觉性。其次是对担任劳动教育课程的教师进行专项培训,提高劳动教育专业化水平。
③课程保障
劳动教育课程需要一定资金保障和技术支持,资金主要用于劳动课的工具材料等。技术主要应用于现代劳动技术课。
二、主要工作模式
1.劳动教育课程化
课程是实施劳动教育的主要载体,丰富、多元的劳动教育课程为开展好劳动教育提供了丰富的载体和有力的依托。我校加强劳动教育的顶层设计,由课程建设管理中心统筹协调,规划研发形成劳动教育课程体系,过程跟踪反馈,加强管理,不断优化改进。
2.校内校外全过程
(1)校内劳动教育
①上好班会课、思政课
通过班会课、思政课加强劳动教育。通过身边楷模、劳模事迹的学习,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尊重劳动,热爱劳动。
②开展“志愿服务”活动
学校开放后勤卫生区,以班级为单位,轮流进行打扫;开放餐厅卫生区,参与餐厅卫生清理和维护;开放花草维护区,参与花草修建维护和浇水等,并在学校宣传栏或者大屏幕进行志愿服务宣传和熏陶。负责部门提前培训指导,过程加强监督。志愿服务表现与评优挂钩,作为学生个体评优的必要条件和班级评优的参照条件。
(2)校外劳动教育
①家校社联动
级部和班主任在节假日期间号召学生积极参与家务劳动,家长参与指导。生活即教育,通过做饭洗衣、打扫卫生等参与家务劳动,开展丰富多彩的居家劳动生活,就劳动内容、劳动时长、劳动展示等制定可行性方案。
志愿服务组围绕假期职业体验和社会实践,与社区、超市、敬老院、图书馆等联系,开展服务性劳动、参加生产劳动,使学生熟练掌握一定劳动技能,理解劳动创造价值,具有劳动自立意识和主动服务他人、服务社会的情怀。
②特色假期劳动
暑期寒假,我校学子开展了丰富多样的劳动活动:“品读一本书”书香万里文化活动;“我爱我家”卫生整理、书籍整理、分类收纳、垃圾分类等家务劳动;健身活动(每日晨跑、高抬腿等)得到家长高度认可和社会广泛赞誉。
(3)将劳动教育纳入学生评价体系
①展示评价
充分发挥劳动教育评价的作用,展示学生的劳动成果,是对学生创新能力的最好承认、鼓励和鞭策。展评劳动成果,可在实践过程中或结束后进行,在实践过程中进行,可用现场实例促进操作的成功。劳动教育的评价强调“过程”和“结果”并重,尤其要注重情感和态度。
②平时表现评价
要在平时劳动教育实践活动中及时进行评价,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要覆盖各类型劳动教育,明确学年劳动实践类型、次数、时间等考核要求。关注学生在劳动教育中的实际表现,注重从行为表现中分析把握劳动观念形成情况。以自我评价为主,辅以教师、同伴、家长、服务对象、用人单位等他评方式,指导学生进行反思改进。要指导学生如实记录劳动教育情况,收集整理相关制品、作品等,选择代表性的写实记录,纳入综合素质档案,作为学生学年评优评先的重要参考。
③学段综合评价
劳动教育课程实行学分制。将劳动素养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制定评价标准,建立激励机制,组织开展劳动技能和劳动成果展示、劳动竞赛等活动,全面客观记录课内外劳动过程和结果,加强实际劳动技能和价值体认情况的考核。建立公示、审核制度,确保记录真实可靠。把劳动素养评价结果作为衡量学生全面发展情况的重要内容,作为评优评先的重要参考和毕业依据,作为高一级学校录取的重要参考或依据。
三、劳动教育开展过程中遇到的瓶颈和困难
1.校园内劳动资源有限,学生数量多,不能普及到每个学生的劳动体验。
2.校外劳动教育基地不足。
3.劳动教育专项资金不足。
四、下一步工作打算
1.修订《霍邱二中“劳动教育”实施方案》。
2.继续加强劳动教育课程化开展和推动。
3.创造条件,建立校外劳动实践基地。
4.加大专项资金投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