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信息公开 >霍邱县马店镇 > 回应关切

【主动回应】蜱虫活跃季来袭!科学驱避,远离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

浏览次数: 来源:霍邱县马店镇 时间:2025-05-19 09:07    文字大小:[ ]   背景色:       
    随着气温逐步回升,蜱虫进入活跃季,其传播“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发热伴)”的风险也骤然上升。这种疾病致死率高且无特效药,所以防蜱叮咬是关键!下面这些防护知识能助您安全度夏。

一、蜱虫的基本特性

    蜱虫,俗称草爬子、狗豆子,广泛分布于草地、灌木丛以及动物体表。每年3至11月是其活动高峰期,在山区和丘陵地带分布较多。
蜱虫体形微小,大小随季节变化。春季时(越冬后的蜱虫)为绿豆大小,饱血后能膨大至黄豆或蚕豆大小;8至9月份刚孵化出的蜱虫约为针孔或黄米大小,到秋冬季可长大至芝麻大小或绿豆大小。
蜱虫可携带病毒、细菌、真菌、寄生虫等病原体,叮咬时口器刺入皮肤,病原体可随唾液释放从而传播疾病。
△长角血蜱若蜱腹面

二、蜱虫危害:无声的致命威胁

蜱虫可频繁更换宿主(包括两爬类、鸟类、哺乳动物等),从而在动物间及人畜间传播疾病。至今,已经发现由蜱虫引发的人类严重疾病达28种以上,像莱姆病、斑疹伤寒、发热伴等,其中部分疾病如发热伴会因延误治疗而导致患者死亡。


蜱虫危害包括

过敏反应与毒素伤害:蜱虫叮咬可导致皮肤过敏,叮咬部位出现红肿、丘疹。密集叮咬可致皮肤溃烂或局部秃斑。部分蜱虫携带神经毒素,严重时可导致肌肉麻痹、呼吸衰竭,甚至死亡。
△专业人员正在拔除羊身上的蜱虫
细菌感染:蜱虫是多种致病细菌的传播媒介,常见疾病包括:莱姆病、Q热、野兔热等。
病毒感染:可能引起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森林脑炎等疾病。其中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潜伏期约1~2周,早期症状类似感冒或胃肠炎症,易被忽视。若被蜱虫叮咬后出现持续高热、血小板或白细胞下降,务必立即就医,早期治疗可显著降低重症和死亡风险。
科学防护+及时处理,可有效降低蜱传疾病风险!

三、如何科学选择驱避剂/卫生杀虫剂

1.选对成分

避蚊胺:2岁以上适用,驱蜱效果强,防护持续数小时;羟哌酯:效果等同避蚊胺,更温和,适合敏感肌肤。

拟除虫菊酯类:仅用于衣物、帐篷等装备,不可直接接触皮肤。

2.安全使用

涂抹规范:均匀喷涂裸露皮肤,避开眼、口、伤口。

衣物防护:用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喷洒裤腿、鞋面等易暴露部位。

3.儿童防护要点

① 年龄限制:

2岁以下禁用避蚊胺;

3岁以下禁用含柠檬桉叶油产品。

② 浓度控制:

儿童用避蚊胺浓度≤10%的趋避剂,优先选择走珠剂,避免喷雾误吸。

③ 操作方式:

优先在儿童衣物外表面喷涂驱避剂,待干燥后再接触皮肤。或成人取适量于手心,均匀涂抹于儿童裸露皮肤,避开手部、眼周、口鼻及伤口等部位。

④ 储存安全:

驱避剂应存放于阴凉干燥处,确保儿童无法触及。建议将外包装标注开盖日期,开封后遵循产品有效期使用。

四、被蜱虫叮咬后的处理

正确移除:用尖头镊子紧贴皮肤夹住蜱虫头部,缓慢垂直拔出,避免挤压或硬拽。
△用镊子拔出蜱虫
科学驱离:将风油精或酒精滴于蜱虫叮咬处,刺激其自行退出。
消毒观察:用碘伏或酒精消毒,密切观察14天内是否出现发热、乏力、胃肠不适等症状。
△正确消毒
及时就医:若出现高热、呕吐、出血等症状,应立即就诊并告知医生蜱虫接触史。

五、高危人群需警惕

户外高频人群:农民、户外工作者、露营徒步者等,需强化防护。

重点检查对象:儿童、宠物易携带蜱虫入室,归家后应做仔细检查。

高重症风险者:免疫力低下者及老年人,感染后易发展成重症。

特别提醒

蜱虫多藏匿于草丛、灌木丛、树林边缘,户外活动时建议走硬化路面,避免久坐草地。高风险地区居民可以定期给家养动物使用兽药驱蜱,通过清理庭院杂草来破坏蜱虫孳生环境。


蜱虫虽小,叮咬要警惕! 科学防护+及时处理是关键,转发提醒,共筑防护屏障!




标签:
文件下载
政策咨询

如果您对该政策文件有疑问,可以拨打标题上方的电话咨询相关部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