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需预防诺如病毒肠炎、
食物中毒等食源性疾病
“五一”假期期间,聚餐和在外就餐机会较多,增加了食物中毒和感染肠道传染病的风险。
要注重饮食饮水卫生,选择正规、卫生条件好的饭店或餐馆用餐,不食用来历不明、变质、变味食品及病死禽畜或腐败变质食物;不采集、不食用野生蘑菇和野生动植物。饮用开水或瓶装水,不饮用未经消毒的自然水源。制作食物时,做到生熟分开加工、盛放,肉类食物煮熟煮透,特别是烹饪甲鱼等水产品时要防止交叉污染。
二、儿童需预防手足口病
根据往年的监测数据,5月份后手足口病发病将呈上升趋势。手足口病主要通过密切接触传播,常见于5岁以下儿童,表现为手、足、口腔等部位出现皮疹、疱疹。
要注意儿童个人卫生,勤洗手、多通风、勤消毒玩具和餐具,避免带儿童去人员密集的场所。尽量避免接触患病儿童,避免与患病儿童共用餐具、毛巾或其他个人物品,防止交叉感染。建议满6月龄儿童接种EV-A71疫苗减少手足口病重症。
三、需预防蜱叮咬传播疾病
蜱生活在草丛、灌木丛或树木繁茂的地方,以及动物体表,在户外活动时可能会被蜱虫叮咬,被蜱虫叮咬后可引起过敏、溃疡、发炎等症状,还可通过叮咬传播病原体(病毒、细菌、寄生虫),使人和动物发病,包括森林脑炎、莱姆病、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等传染病。其中,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的重症及病死风险高,患者的血液或体液还可能传染他人。
野外活动要做好个人防护:应穿长袖衣裤、扎紧裤腿、裸露皮肤涂抹蚊虫驱避剂等,避免在蜱类主要栖息地,如草地、树林等环境中长时间坐卧,防止蜱叮咬。有蜱叮咬史或野外活动史者,一旦出现发热等可疑症状,应当及早就医,并告知医生相关暴露史。
一旦发现有蜱叮咬,可用酒精涂在蜱身上,使蜱头部放松或死亡,再用尖头镊子取下蜱,不要生拉硬拽,以免拽伤皮肤或将蜱的头部留在皮肤内:取出后,再用碘酒或酒精做局部消毒处理并随时观察身体状况;必要时及时向医务人员咨询。
四、出境游需预防疟疾、
登革热、寨卡病毒病等蚊媒传染病
有境外旅游计划的,特别是前往南美洲的巴西、阿根廷、巴拉圭等国,以及我国周边的马来西亚、泰国、新加坡、柬埔寨、老挝等地,需重点注意做好防蚊叮咬措施。
做好驱蚊和防护“双屏障”,可采取物理和化学双重防护。具体措施包括,穿着浅色长袖衣裤,每4小时补涂含避蚊胺成分的驱蚊剂;在露营时,可采用蚊帐与驱蚊灯组合进行防护。
五、需预防犬等动物咬伤和其他意外伤害
户外活动时,注意避免直接接触动物,与动物保持一定安全距离,避免直接接触,不触摸,不投喂,防止病原体传播以及意外抓咬。如果不慎被抓咬,需立即用肥皂水持续冲洗伤口15分钟,并及时就医,根据情况采取接种狂犬病疫苗等必要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