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抓关键、强基础,基层党建全面过硬。龙潭镇党始终将“示范创争”作为基层党建总抓手,全面巩固基层党组织标准化规范化建设成果,紧盯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以打造“明星村”为抓手争创“示范镇”。一是信用村建设不断推进。组织镇村干部赴金寨县观摩学习2次,通过印发海报、画册和“板凳会”等方式深入开展政策宣传,全镇12个村信用户信息采集进度位居全县前列。二是村干部队伍不断优化。加大村书记跨村任职力度,2024年调整村书记1名;新选聘见习村官3名;选用全日制本科乡村振兴专职副主任10名。三是党的组织设置科学规范。根据《中国共产党章程》等有关规定,结合实际,完成了8个村党总支的设置调整,全面消除“超大党支部”问题,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进一步发挥。四是党管武装任务完成。全年我镇向部队输送优质兵员10名,高质量完成征兵任务。
(二)找根源、转作风,群众诉求较好化解。一是建立健全包案下访。持续压实干部包案化解信访矛盾工作责任,推进包案干部常态化约访下访并组织、协调、督促有关单位和工作人员限期办理群众合理诉求。研究并制定龙潭镇信访“两访三解”工作法,坚持抓早抓小抓苗头,多元化解“解决到位”;坚持依法依规依政策,多措并举“解释到位”;坚持用心用情用包容,多管齐下“解气到位”;以月度为单位及时走访信访群众,以群众有新诉求为标准及时面访到位,督促包案干部要常态化约谈下访并组织、协调、督促有关单位和工作人员限期办理群众合理诉求。二是压紧压实工作责任。坚持信访工作联席周例会制度,具体研究重点信访事项稳控处理情况,以及近期发生的突出疑难信访问题。坚持经常性排查和集中排查相结合,实行全方位、全覆盖、多层次排查。尤其重大节日、敏感时期,对重点人、重点事加大排查力度。做矛盾问题早发现、早解决。三是切实抓好自身建设。镇党政班子成员根据值班日要求,按时到信访接待中心接待来访群众,认真听取群众诉求,坚持首问负责制,做好日常信访事项的记录和办理。严格实行信访事项“225”“510”工作要求,及时进行转办、交办,对交办的信访事项,明确要求“交必办、办必果、果必报”,回复率达100%,切实做到了“事事有结果、件件有回音”。四是提升成效创新做法。畅通网络渠道,实现群众诉求“零距离”。融会贯通警民议事厅、12345热线、110接警等信息平台,第一时间发现掌握矛盾纠纷,按照网格划分,迅速组织干部上门掌握情况化解矛盾,引导群众在“家门口”说出心里话、解决烦心事,实现办事“零障碍”,最大限度把矛盾纠纷化解在一线、把问题隐患消除在萌芽。龙潭派出所结合接处警情况,每周向党委政府出具治安周报,对发现的疑难矛盾提请“一站三中心”进一步介入开展释法明理、跟踪调解工作,将治安调解、司法调解、人民调解进一步整合,形成合力,化解矛盾。
(三)保增长、促转型,工业建设稳中有进。以镇内财税收入突破千万元大关为目标,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其中龙潭镇纺织产业园税收额同比提升233%,预计2024年度税收突破200万元。一是强化基础设施建设,打造活力四射的市场环境。2024年集中精力、财力不断优化纺织产业园园区基础设施配套,聚焦闲置土地资源盘活利用、园区整体围墙建设、园区外围沟塘疏浚、园区对外宣传设施等,提升园区整体形象,招引建成更多科技附加值高、标准能耗低、设备先进企业进驻园区,截至目前园区新招引项目2个,投资1000万元。二是强化基本服务保障,营造务实高效的政务环境。投资200万元建设园区停车场,配套建设标准化公厕,规范园区消防电力维保,公开选聘园区物业,不断强化基本公共服务保障力度。三是强化企业诉求办理,保持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常态化开展企业走访,及时倾听企业诉求,尽全力解决企业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各类问题,为园区企业发展保驾护航。2024年解决业主企业反映强烈投资50万元的强电迁移项目。此外,围绕就业人员最关心的子女上学问题,积极争取上级资金,不断优化龙潭镇中心学校校园环境、提升教育教学水平,让务工群众既能在家门口挣钱,又能够让子女在家门口接受良好教育。
(四)扩规模、增特色,粮食安全不断巩固。龙潭镇紧盯“产业兴旺”关键词,扎实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围绕“三鱼二瓜一蛋”产业【三鱼:稻田养生鱼(甲鱼)、水塘生态鱼(花鲢、鲫鱼等)、精养观赏鱼(锦鲤);两瓜:吊瓜子、瓜蒌子;一蛋:双黄咸鸭蛋】,强化带农联农富农机制作用发挥,提升特色产业发展知名度。一是稻田“金龟子”。做大做优甲鱼文章。强化对本土优质甲鱼品种的保护和繁育,努力打造龙潭范围内,县域周边甲鱼育苗中心和种类资源保护中心。依托镇域内甲鱼养殖基础和规模,不断衍生传统养殖成品鱼销售链条,计划引进一批有能力、有销路、肯担当的企业,合力开发甲鱼预制菜产业,聚力发展甲鱼特色经济。积极探索当前土地政策下的“稻鱼共养”模式,做好品牌培育文章,依托电视、报纸等传统官媒的推荐作用,讲好龙潭“金龟子”致富故事,带动更多农户在保持粮食增收增产的基础上,依托甲鱼养殖,获得更多收入。目前,全镇甲鱼养殖大户150户,外塘养殖面积1500亩,温室养殖面积8万平方米,年产量优质野生甲鱼4500吨,年产值1.3亿元。二是锦鲤跃龙门。“无中生有”发展锦鲤养殖产业,在小河集村锦鲤探索发展的基础上,依托电商平台优势,开展“农户养殖+村民带货”网上销售模式,推动锦鲤养殖产业发展。2024年扩建小河集村锦鲤养殖基地,争取上级衔接资金100万元新建石庙村锦鲤养殖基地,实现年锦鲤养殖15万尾,产值突破200万元。三是有机生态鱼。分发挥各村水资源优势,依托高标准农田建设资金、库区移民资金、肥东援建资金等,结合村集体资产盘点清算工作,开展传统花鲢、鲫鱼、鳜鱼等经济价值高、养殖周期短、带动能力强的食用鱼养殖。四是庭院“金葫芦”。准确把握发展龙潭镇“庭院经济”基础条件及上级发展要求,采取“村集体+经营主体+农户”的模式,利用村庄和农户房前屋后空闲土地,化零为整,发挥好龙王庙村、三里村、杨楼村“瓜蒌、吊瓜”种植基地及带动效益,突出因村制宜、因地制宜、因时制宜,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发展多种类型、适度规模的“瓜蒌子、吊瓜”种植庭院经济,为不断挖掘瓜蒌籽产业价值,龙潭镇抢抓瓜蒌籽炒制全县“空白”这一机遇,积极争取2024年度乡村振兴衔接资金350万元,建设全县唯一一家瓜蒌籽深加工基地,计划采取多村集体经济合营的模式,共同投资购买设备,并筹备创建龙潭镇瓜蒌籽品牌,将生瓜子效益变成熟瓜子品牌,不断提升产业附加值,衍生瓜蒌籽产业链。五是双黄咸鸭蛋。依托龙潭镇石庙村鸭蛋厂,聚焦“双黄咸鸭蛋”“双黄松花蛋”特色产品,鼓励企业优化现有腌制、筛选、灭菌、包装等流水线,进一步扩大市场影响力,唱响龙潭镇特色产业发展新亮点。六是农业重点工作全面完成。5600亩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全面完成,7000亩龙王庙村高标准农田持续推进,全镇秋种工作成果丰硕,小麦播种4万亩以上,油菜种植0.75万亩,粮食安全基础不断夯实。
(五)重惠民、勤履职,兜底保障用心落实。一是聚焦民生“小切口”,主动作为。聚焦“入户道路”“路灯”“公厕”“环卫”等民生领域,按照年初计划实施的“4个100万”项目进行投入提升,不断提升群众幸福感、满意度。二是推进重点工程建设。全力配合县交通局实施三里村建制村通双车道公路项目,计划2024年底前基础工程完工,投入90万元实施集镇建成区道路白改黑提升工程;积极争取省发改委233万元的以工代赈和平渠改造提升项目,已通过市县发改部门审核。三是“以比促改”细化环境整治。坚持周评比、月调度,细化村组巷户人居环境整治。提升、新建厕所123座,并建立长效管护机制。投入20万余元对全镇污水处理设施进行维修管护。四是落实帮扶责任。健全防返贫网格化监测工作机制,调整优化网格组及网格员。今年以来预警信息核查400余户,制定并完善帮扶措施2.4万条,在全镇范围内开展1574户脱贫老年人排查工作,共排查出问题121条,已整改完毕。五是落实帮扶措施。2024年春季雨露计划申报99人,资助14.85万元;县外中信保申报89人,资助3.56万元;小额信贷申报53户263万;稳岗务工就业1947人,其中开发公益性岗位162人,补贴29.16万元;完成危房改造12户。
(六)补短板、提亮点,文明创建热情高涨。将文明创建作为系统提升镇村面貌的“牛鼻子”,召开全镇部署动员会3次,抽调60余名镇村干部,组成7个文明创建工作专班,明确责任、细化任务;在多轮实地调研的基础上,召开工作专班碰头会6次,定期研判,强力推进;发放文明创建意见建议书、倡议书3000余份,共收集党员和群众意见建议258条,全部予以落实。对镇区内人行花砖、路面破损、绿化亮化等短板进行整治提升;划定停车位450余个,规范路面车辆停放,解决居民停车难、停车乱的问题;更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宣传小品20余座,灯箱宣传牌240个,全面提升镇区宣传力度;拆除清理乱搭乱建、老旧标牌80余处。此外,下大力气整治交通违规行为。治理机动车、非机动车及行人违章乱象,无乱停乱放、闯红灯、乱穿马路现象,并坚持刀刃向内,强化对公职人员电动车使用管理,做到公职人员带头不加装遮阳棚、骑行带头佩戴头盔。另组织参与第二届县“红色记忆-我有传家宝”活动,已入选县级总决赛。《夕阳洒在龙潭湖》在“全民阅读-阅享雅韵 声颂蓼城”朗诵会上展播,有效地提升了龙潭形象。成立了龙潭镇文联并召开第一次代表大会,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华中师范大学教授、市县文联等专家领导到会致辞演讲。
(七)重生命、强担当,责任落实坚决有效。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紧盯各类隐患排查与整治,坚持常态化排查隐患,及时整治隐患,做到“隐患排查出来未整改等同于事故”,2024年集中处理了纺织产业园消防安全隐患整治,通过动火作业专项整治,依法拘留违法群众1名。此外,明确各村、各单位主要负责人平安建设工作第一责任人职责。全年开展夜巡夜查400余次、入户宣讲56次,将社会治安防控触角延伸到全镇的村组和薄弱地区。一是食药安全齐抓共管。全镇共摸排出食品安全C级主体20家,D级主体89家,全部由镇村干部包保,建立了食品安全包保责任清单,全年共完成三轮全覆盖包保督导任务。二是安全生产警钟长鸣。组织安监、市监、工商、公安等部门,开展联合督查15次,检查烟花爆竹经营点34家,发现隐患12条,检查工贸企业35家,发现隐患51余条;常态化排查农村自建房屋问题整改;开展燃气、用电安全隐患排查共计118家,共发现隐患30条,已整改完毕。三是儿童防溺水重任在肩。全年向全镇2850余名师生发放防溺水手册,邀请中天救援队开展预防溺水讲座4场,累计发放《致家长的一封信》6000余份,全镇学校均设置防溺水教育专栏,各类水体安装防溺水警示牌604个、宣传横幅256条,套救生设备856套。各村均建立了防溺水工作专班,常态化排查重点群体和重点水域。四是抓好道路交通安全。投入6万元在105国道沿线及镇内主要路口加装爆闪灯、减速带、警示牌,投入47万元在庙岗街道新增红绿灯及监控系统,投入6万元在105国道增设隔离护栏400m,隐患路口路段设置交通劝导值守岗4个。常态化开设“龙潭平安影院”,播放道路交通安全警示教育片68场次,观看群众3260余人次。
(八)存在问题。一是行政力量薄弱,基层治理有盲区。工商、国土、城管、交通等执法单位驻地均不在龙潭镇境内,跨区执法的效率较低,“看得见的管不着、管得着的看不见”“小事管不好、大事管不了”的弊端长期得不到解决。文明创建、环境整治等工作的社会参与度不高,“干部干、群众看”的现状短期难以扭转。二是乡镇财力有限,基础建设有短板。我镇位于两省交界处,国省道、镇村道路均使用频繁,5.6km长的新集路破损严重,新集桥、桃花桥等危桥年久失修,存在严重交通隐患,但由于所需资金巨大,乡镇无力自主建设,影响群众对政府的满意度。三是后备干部不足,村书记队伍有弱项。我镇50岁以上村书记占50%,平均年龄虽然从年初的48岁降低至46岁,但相较其他乡镇仍较大,村书记后备人选不足;“头雁”带富能力较弱,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滞后。四是产业结构不优,发展动能有差距。纺织产业园多为小微企业,纳税的意识和能力不足。园区管理较为混乱,整体环境不够优化,招商引资吸引力仍需提升。农业大而不强,龙头企业和品牌仍需培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