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实施“两强一增”行动加快建设现代农业强省

浏览次数: 信息来源:霍邱县水产发展中心 发布时间:2023-12-22 10:06    文字大小:[ ]   背景色:       

      2022我省全年多项任务指标超前完成,部分任务指标超额完成,全省农林牧渔业总产值6278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增长4.5%,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575元、同比增长6.5%,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66%,全省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全面加快,成效显著。
    科技强农支撑有力。“四新”科技服务全面拓展。选认17229名科技特派员,实现全省行政村“一对一”结对服务全覆盖。组建科技特派团370个,覆盖全省区域优势特色产业。去年以来科技特派员累计领办创办经济实体1505个,引进转化科技成果6589个,促进企业增收15.8亿元,带动村集体经济增收4.2亿元。种业振兴多角发力。新增农作物育繁推一体化企业1家,总数达11家,居全国第2位。13家种业企业入选国家级种业企业阵型,居全国第6位。新认定涡阳县为国家级制种大县,总数达5个。新培育的皖临白山羊新品种配套系通过国家审定并公示,安徽省大型畜禽新品种培育实现零的突破。水稻种子出口连续4年居全国第1位。全省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98%。种养业量质效齐增。全年粮食播种面积10971.3万亩,较上年增加6.9万亩,超额完成国家下达目标任务;总产820.02亿斤,增加2.5亿斤,居全国第4位、中部第2位。其中,优质专用小麦占比74.3%,优质专用水稻占比83%。全年蔬菜产量2538.1万吨,增长3.7%;畜产品总产量711.7万吨,增长4.7%;水产品产量245.3万吨,增长3.7%。新增稻渔综合种养面积111.6万亩,总面积633.6万亩,居全国第2位。产业链建设跨上新台阶。全省农产品加工业总产值1.55万亿元,年销售额超100亿元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10家。十大千亿级绿色食品产业全产业链总产值跨越万亿台阶,达1.1万亿元。绿色食品产业新增项目1914个,同比增长142.9%;投资总额4362.2亿元,同比增长123.3%。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示范基地总产值1201亿元,同比增长17%。绿色循环发展水平持续提高。在全国率先形成较为完备的秸秆粪污“两利用”、化肥农药“两减量”、农膜农药包装废弃物“两回收”政策体系,秸秆、粪污利用率分别达92%、82%,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化肥、农药施用量实现“七连降”。数字赋农推进有序。在全国率先建成省级农业农村大数据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加快种植业、畜牧业、渔业等生产过程数字化改造升级,建设数字农业工厂105个、数字农业农村应用场景1213个。全年农村产品上行网销额超1000亿元。
    机械强农补短锻长。优势产业集群不断壮大。宿州市成功创建砀山县果蔬食品、萧县功能性新材料、泗县农机装备、灵璧机械制造、泗县汽车零部件5家省级县域特色产业集群(基地),率先在全省实现县域全覆盖,实现主营业务收入超100亿元。扎实推进全省农机补短板行动。编制农机装备需求和研制清单72项,形成合作意向59项,已取得阶段性成效40项,产品涵盖丘陵山区等区域、设施农业等产业、果菜茶等品种、经济作物收获等环节。全程机械化稳步推进。农机购置与应用补贴各类农机具10.82万台(套),受益农户8.06万户,拉动社会投入资金37.69亿元。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83%。“三中心”建设效果初显。全年新增育秧中心145个,其中新增育插秧机345台,插秧面积64万亩,辐射带动小农户2.9万户;新增烘干中心158个,其中新增烘干机488台,批处理量总和达2万吨,辐射带动小农户8.6万户;新增全程机械化综合农事服务中心135个,作业面积537万亩,托管面积79.3万亩,辐射带动小农户5.1万户。农业“标准地”改革成绩亮眼。全年新建高标准农田514.5万亩,“小田变大田”改造面积1970万亩,新建及改造机井1.36万眼、灌溉站2394座、排涝站205座、塘堰(引水堰)3.57万座。48处中型灌区续建配套改造项目全部完工。“小田变大田”和“大托管”服务改革,获中央农办、农业农村部充分肯定,写入了今年中央一号文件,这是新时代安徽农村改革的重大突破。农产品产地冷藏保鲜设施建设加快。全年新增冷藏保鲜设施1270个、库容124.93万立方米,年度任务完成率均超200%。
    促进农民增收多措并举。工资性收入增速加快。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双招双引”项目总投资412.42亿元,撬动社会资本投入157.86亿元。脱贫人口、监测对象实现就业195.75万人,超国家下达我省规模9.49个百分点。全年工资性收入增速7.7%,由2021年的低于全国5个百分点提升到高于全国(6.2%)1.5个百分点。财产净收入稳步扩量。全年光伏扶贫电站累计发电27.29亿千瓦时,实现发电收益25.81亿元,居全国前列,创历史纪录,惠及全省9030个村集体经济和40余万户脱贫群众、监测对象。年经营性收入超50万元集体经济强村占比超过15%。全年财产净收入增速9.3%。经营净收入优势扩大。全省银行业涉农贷款余额2.17万亿元,增长19.75%,高于各项贷款增速4.77个百分点。乡村休闲旅游业营业收入900.9亿元,同比增长11%;接待人次2.32亿人次,同比增长5.5%。家庭农场23万家,农民合作社11.4万个,分别居全国第1位和第5位。全年财产净收入增速6.4%。转移净收入长板加固。开展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45.81万人次,年度任务完成率达152.69%。农村危房改造竣工7305户,竣工率126.2%。保障农村低保对象169.9万人,低保平均标准为721.7元/月,同比增长6.6%。资助232.64万农村特困人员、低保对象、防止返贫监测对象6.49亿元参加居民医保,实现农村低收入人口动态覆盖;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医疗救助基金支付特困人员、低保对象、防止返贫监测对象住院费用93.73亿元,综合报销比例86.30%;支付门诊慢特病费用39.99亿元,综合报销比例90.62%。全年转移净收入增速5.1%。

文件下载
政策咨询

如果您对该政策文件有疑问,可以拨打标题上方的电话咨询相关部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