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健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关于健康脱贫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决策部署,按照“四个不摘”要求,统筹医疗卫生资源,巩固健康脱贫成果,提高服务能力,有效防范因病致贫因病返贫。
一、具体工作开展及成效
(一)坚决巩固基本医疗有保障成果
一是实现全县乡村医疗卫生机构、人员“空白点”稳定动态清零。全县398个行政村村村有标准化卫生室,全县共有合格乡村医生1009名。30个乡镇均有1所公办卫生院,科室设置、设备配备、人员配备均达到“基本医疗有保障”要求。
二是持续实施大病专项救治。持续做好已纳入大病专项救治范围的罹患34种大病患者进行摸排,并实行台账管理,提供便捷的医疗服务,切实减轻农村大病患者救治的经济负担。
三是持续执行先诊疗后付费、“一站式”结算政策。农村低保对象、特困人员和脱贫不稳定户、边缘易致贫户、突发严重困难户等防止返贫监测对象在县域内住院实行“先诊疗后付费”。并对县乡医疗机构信息系统进行升级,对符合政策的患者,在HIS中标识身份并增加弹窗提示功能,同时限制收取住院押金。过渡期以来“一站式”救助累计达81万余人次、资金支付5.86亿元,有效防范了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风险。
四是落实因病致贫返贫动态监测和精准帮扶工作。加强与民政、医保、乡村振兴等部门数据比对和共享,发挥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群众的优势,对脱贫人口和边缘易致贫人口大病、重病救治情况进行监测,建立健全因病返贫致贫风险人群监测预警和精准帮扶机制,主动发现、及时跟进,做好救治、康复等健康服务。每月将摸排个人费用承担超1万元的人员名单推送到乡村振兴局,统筹安排核查,为防止返贫监测提供有效依据。
(二)全面提升全县医疗卫生服务水平
一是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持续提升县域医共体建设质量,促进优质医疗资源有效下沉,选派专家定期定点下乡对口帮扶,帮助卫生院打造特色专科,提升乡村两级对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筛查能力,实现乡镇居民就近就地享受县级医疗专家服务。推动落实分级诊疗,优化转诊服务,建立牵头医院和分院双向转诊平台和危急重症绿色通道,并明确专人负责,帮助患者做好上转、下转服务工作,确保转诊渠道上下畅通,方便群众就医。加强中心药房建设,有效解决基层药品供应不足、不稳定等问题,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看病就医需求。
二是全面提升县域医疗服务能力。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县一院成功创建“三级综合医院”、新院区加快建设,县二院新院区全面建成使用;给予乡镇卫生院资金支持,完成危房拆除工作,支持部分乡镇卫生院新建院区,更新升级医疗设备,提升医疗服务能力;强化对口合作。持续加强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上海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上海长征医院等高水平大型医院合作共建,推深做实“肺食管、胃肠、胆胰”肿瘤中心和方邦江、李鹤成、汤建平、罗运权、邵成浩、姚厚山等名医工作室,充分运用好发挥好远程会诊中心作用,让疑难重症患者在“家门口”就能够享受到国内顶尖的诊疗服务。
三是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加大人才培养力度,逐步扩大订单定向免费医学生培养规模,采取“减免费用、订单培养、定向就业”方式,2021年以来,农村订单定向免费培养医学生签定协议100人,毕业后进入卫生院工作;村医定向委托培养签订协议95人,毕业后充实村医队伍。加大人才培训力度,组织开展基层人才能力提升培训、医共体基层服务能力提升系列培训等,进一步提升乡村医生服务水平,补齐基层医疗卫生短板,为基层病患提供更加优质的医疗服务。
(三)积极提升居民健康管理水平
一是扎实开展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坚持“应签尽签”签约原则对县域内常住且有健康需求的居民实施精准签约,按照循序渐进扩大签约服务覆盖率的整体要求,截至目前,全县各地全人群签约服务覆盖率达到48%以上,重点人群签约服务覆盖率达到68%以上。截至目前,全县常住人口94万人,总签约人数为453583人,签约服务覆盖率48.25%;重点人群签约214326人,重点人群签约覆盖率75.6%。
二是推深做实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加强高血压、Ⅱ型糖尿病“两慢病”规范管理。对全县“两慢病”患者全面筛查评估,实行分级分类分标管理。深入开展慢特病精细化管理,自2024年1月1日起,将慢特病病种试点范围从2023年实施的8个慢特病病种扩大到省定74种慢特病病种。
三是持续提升健康管理能力。整合县域健康体检力量,支持县二院打造优质的健康体检中心,广泛开展宣传教育,积极引导干部群众开展健康体检,做好个人健康管理;全面推进60周岁以上城乡居民免费体检,以免费健康体检为着力点和发力点,推深做实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满足县域城乡居民就近健康服务需求。印发《霍邱县60周岁以上城乡居民免费体检健康管理实施方案(试行)》。截至目前,全县60-64周岁人群体检43527人,体检率95.33 %,65周岁以上老年人共体检151576人,体检率84.38 %。
二、短板和弱项
乡村两级基础设施比较薄弱,部分乡镇卫生院设备老化,乡村两级人才队伍缺乏,医疗服务水平质量还不够高。
三、结论和建议
过渡期以来,县卫健委为巩固拓展健康脱贫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继续围绕“保、治、防、提”四条工作路径,多措并举,上下联动,持续做好医疗卫生健康服务工作,能够按期结束过渡期。同时,对结束过渡期后相关政策优化完善建议如下:
一是持续完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推进乡村医疗卫生机构标准化建设,加强资金统筹整合和筹集,全面提升医疗卫生机构基础设施条件和设备配置水平。加强基层医疗卫生人才队伍建设。加大本土人才培养力度,继续扩大订单定向免费医学生培养规模,为乡镇卫生院培养一批高职定向医学生。深入实施村医定向培养三年制医学类大专生工作,采取“减免费用、订单培养、定向就业”方式,毕业后充实村医队伍。加强大学生乡村医生招聘力度,进一步加强编制、待遇保障,吸引更多大学生服务基层。
二是持续优化各项救治政策。继续落实农村贫困住院患者县域内“先诊疗后付费”政策和“一站式”结算等便民举措。持续做好34种大病的救治工作,严格规范医疗机构诊疗行为。能够一次性治愈的疾病,组织力量集中救治,需长期治疗、转入康复期患者,纳入慢病签约服务管理。
三是持续落实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按照“应签尽签”的原则,逐步扩大签约服务重点人群范围,在高血压、糖尿病、结核病、严重精神障碍四种慢性病的基础上,将慢阻肺患者纳入慢性病重点人群管理,重点提升履约服务质量,提供公共卫生、慢病管理、健康咨询和中医干预等综合服务,为群众提供全方位、全周期的健康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