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张正旭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加强乡村文化建设推动乡村文化振兴的建议》收悉。该提案站位高远、分析透彻、建议务实,深刻阐释了乡村文化振兴在乡村振兴战略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和重大意义,精准指出了当前乡村文化建设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并提出了富有前瞻性、系统性和可操作性的对策建议。您的真知灼见,对于我们深化认识、改进工作、扎实推进乡村文化振兴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经认真研究,现答复如下:
一、提案指出的问题和建议具有高度共识性
文化是乡村的灵魂,文化兴则乡村兴。乡村文化振兴不仅是乡村振兴的价值追求,更是其路径和抓手,为产业、人才、生态、组织振兴提供重要支撑。提案敏锐地剖析了当前乡村文化建设存在的关键问题:部分活动流于形式、农民内生动力不足、“造血机制”不持续、地方存在重经济轻文化倾向、人才支撑薄弱等。这些判断切中要害,反映了当前工作的难点痛点。
您提出的四大类对策建议:繁荣乡村特色文化产业,源头加强文化赋能;提升农民乡土自信,培育优良家风民风 ;提供人才队伍支撑,激活乡村内生动力;加强政策资金扶持,形成有力保障。这些建议方向明确、路径清晰、措施具体,为我们下一步工作提供了宝贵的思路和着力点。
二、当前工作推进情况
(一)深挖本土文化资源,赋能文旅产业培育。规划先行,启动《霍邱县淮河水乡文化旅游区建设课题研究》,系统梳理淮河文化脉络,聚焦水门塘公园、临淮岗景区、城西湖、淮河风景道等核心资源,为打造具有地域特色的文旅融合示范区奠定基础。积极对接安徽九万里文旅、安徽皖美花田文旅等专业机构,围绕淮河文化园提升、研学课程开发深化合作,推动文化资源向文旅产品转化,探索“文化+”发展路径。
(二)强化项目驱动与招商引资,构建产业“造血”机制。成立县级文旅康养产业招商责任组,由主要领导高位推动,形成常态化招商机制。上半年县领导带队外出招商5次,接待客商30余人次,深度洽谈水门塘景区开发等11个重点项目,并制作专业招商手册。水门塘大酒店及景区开发项目签约落地,由六安市文旅投公司计划投资5亿元进行整体开发,有望显著提升产业带动能力,为乡村文化振兴注入持续“造血”功能。
(三)深耕非遗保护传承,激活乡土文化根脉。新增《淮河锣鼓》《霍邱蚂虾绿豆圆》等 5 项县级非遗项目,累计四级非遗名录达 29 项,开展“非遗过大年”“非遗进景区” 等活动 20 余场,其中“李氏庄园忆旧梦,非遗盛宴绘新章” 活动吸引游客近千人,通过民间艺术、民俗表演等活动推动民俗文化产业加快发展拉近非遗与乡村群众的距离。
(四)培育乡土自信,优化乡风文明。围绕春节、元宵节端午等传统节日,开展“非遗贺新春”“粽香传情”等主题活动 10 余场,通过群众自编自演节目传递移风易俗理念。“非遗民俗踩街”获人民日报、学习强国等媒体报道,覆盖群众超10万人次。举办霍邱县第十四届广场舞大赛、少儿文艺汇演等赛事,选送作品《十八焕蝶》获六安市一等奖,激发乡村群众参与文化创作热情,带动乡村群众主动参与文化创作。
(五)基层服务覆盖持续扩大。组织文化志愿服务队下沉 10 余个乡镇,开展文艺辅导。指导城关镇东湖社区举办首届居民文化节,并开展母亲节慰问演出、三八节主题活动等,通过“送戏下乡”等多种形式的活动切实满足乡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的文化需求。
三、下一步工作重点
我们将以您的提案为重要参考,聚焦突出问题,狠抓关键环节,重点推进以下工作:
(一)强化顶层设计与规划引领。将乡村文化振兴深度融入“十五五”文旅专项规划,明确目标任务、责任分工和保障措施。
(二)深化文化产业赋能行动。重点推动特色文化产业与农业、旅游深度融合,打造地域品牌,完善利益联结机制,让农民更多分享产业增值收益。
(三)持续深入推进乡风文明建设。以移风易俗为重点,发挥村规民约、群众组织作用,创新活动载体,选树先进典型,焕发乡村文明新气象。
(四)建强乡村文化人才队伍。加大在地人才培养力度,完善文化志愿者机制,优化政策环境吸引和留住各类文化人才。
(五)积极争取上级文化资金。 确保文化投入稳定增长,优化支出结构,加强绩效管理和监督评估。鼓励社会力量参与。
衷心感谢您对乡村文化建设工作的深切关注和宝贵建议!您的提案为我们提供了重要的工作思路和动力。我们将认真研究吸纳提案中的各项具体建议,将其转化为推动工作的具体举措。我们坚信,在各方共同努力下,一定能够推动乡村文化繁荣发展,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筑牢坚实的精神文化根基。
恳请您继续对我们的工作给予监督和支持,提出更多宝贵的意见和建议。
办复类别:(B)
联 系 人:郭千
联系电话:2026201
霍邱县文化旅游体育局
2025年7月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