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期间,我局将进一步坚定文化自信,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促进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相统一,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要提高社会文明程度,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
一是加快文旅融合发展:继续广泛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体育活动,培育广场舞大赛、城西湖健步走、水门塘毅行、全民健身运动会等一批文体活动品牌;新建环城西湖马拉松赛道、城东湖观光带等文旅项目;推动泥塑、烙画、剪纸等以文艺创作、非遗传承为主题的旅游创客示范基地建设;支持临水酒业、霍邱柳编及铁矿企业等为重点的工业旅游发展;积极发展文化旅游、水利旅游、森林旅游、运动休闲、研学旅游等业态,探索文艺演出新模式,推出本土风情演出。
二是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推动高质量治理体系建设。要进一步完善文化旅游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充分发挥体制机制的服务效能,积极推进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业态提质升级,努力培育新型产业业态和消费模式。要继续深入推荐文化和旅游业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进一步优化文化和旅游产业布局,激发文化创新创造活力的文化管理体制和生产经营机制。积极鼓励社会资本的注入,建立起有效的文化和旅游领域政府和社会资本的合作模式,健全引导新型文化业态健康发展机制,加强对文化和旅游市场的监管力度,培育健康有序的文化和旅游市场。要稳步推进公共服务体制改革,深入实施公共文化机构法人治理结构改革,全面推广文化馆、图书馆总分馆制建设。要进一步探索有效的人才培养、引进、激励机制,行业的标准化考核机制,构建一套科学有效的文化和旅游行业社会组织的管理体系。
三是依托我县特色文化旅游资源,以重大项目建设和旅游品牌打造为抓手,丰富产品有效供给,优化市场秩序,提升发展质效:
发展红色文化旅游:重点做好红二十五军部旧址的修缮、霍邱县革命烈士纪念塔保护工作和李特故居修缮,运用图文并茂的方式,直观展现并传承红色文化;
发展农业观光游:着力打造农业观光品牌,推动特色旅游小镇,休闲农场,采摘园等,构建生态农业主题文化旅游带;
发展铁矿工业园文化旅游:重点利用好现有规范的铁矿企业的资源,金安矿业(国家3A级工业旅游景区)等知名矿企文化,举办矿山文化旅游体验活动;
发展古遗址历史文化休闲旅游:加快“水门塘公园旅游综合开发”、“临淮岗景区开发”“文庙”“李氏庄园”“军垦农场部门遗址(师部办公区、师部礼堂)”等修复保护,丰富景点内涵,作为成熟景点对外开放,提高景点知名度;
发展自然生态、民俗休闲旅游:重点开发城东湖、城西湖、龙潭湖生态自然风光,让市民休闲、娱乐有去处,亲近大自然。扶持撕纸、剪纸、木刻、泥塑、柳编等民间非遗工艺,展现淮河流域浓郁厚重的文化底蕴;
发展城市休闲购物游,重点发展老城建筑文化历史魅力和新城娱乐消费综合体,深度挖掘老城历史文化、地域特色、传统风味小吃、标志性产品(地方特产)、传统工艺品等,并同时兼顾现代时尚消费。
四是大力发展文旅产业,推动文旅跨界融合。加快文化产业集聚区建设,加快集聚文化产业项目和企业,争创国家、 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加大文化产业培育力度,制定完善文化产业扶持政策体系,引导社会资本参与文化设施建设,依托文化创意产业园打造文化企业创业孵化载体。大力繁荣文化市场,鼓励广大群众开展文化消费,探索文化消费券等激励模式,优化文化消费环境。力争在“十四五”期间,文旅产业增加值占 GDP 的比重均超过 6%,成为全县经济的主导型产业。实行文旅双向融合的同时,探索与装备制造、农林业、科教产业、医疗产业、 体育产业、数字经济等的深度融合,加快构建“文化+旅游+N”的复合型产业体系,推动霍邱文化旅游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五是大力发展文创精品和赛事品牌,完善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引导激励机制。持续实施省戏曲孵化项目,积极申报国家艺术基金。加大艺术人才培育和文化人才智库建设,扎实推进名家工作室建设管理,力争创作全国、省内有影响的优秀文艺作品,争创“文学之乡”。
六是弘扬霍邱优秀文化、激扬文化自信的特色与优势。挖掘、研究、阐释霍邱优质“文化基因”,使霍邱文化价值体系更加清晰,推动本土文化的时尚化表达和互动性体验,传承创新霍邱的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推动新时代霍邱精神的传承发展。实施文物保护利用项目,做好李氏庄园三期、霍邱古城墙维修等重点项目。
七是加强乡镇文化场地设施建设,鼓励各乡镇利用文化场地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文体活动,丰富群众业余文体生活,培养积极、健康、向上的生活方式,助力乡村振兴。同时加强场地设施管理与维护,提高场地设施使用率。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充分利用房前屋后、小区绿地等,不断拓展基层健身活动阵地,力争到2025年,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2平方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