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在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我局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严格按照县委农村工作会议的统一部署,切实抓好粮食等重要农产品生产和特色农业产业发展,持续深化农村综合改革,认真开展各项工作,现将工作情况总结如下:
一、2024年工作总结
(一)聚焦粮食生产,稳固粮食安全大局。粮食产量稳步提高。2024年粮食生产面积453.5万亩,同比增长0.02%,总产185.37万吨,同比增长1.45%。其中,小麦生产面积167.19万亩,单产333.97公斤,总产55.84万吨,同比增长0.8%;水稻267.96万亩(其中发展再生稻68万亩、虾田稻87万亩),产量124.65万吨;玉米、豆类、薯类合计18.35万亩(其中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面积0.6万亩)。2024年秋种油菜21.27万亩,秋种小麦168.2万亩。2024年霍邱县再生稻生产面积荣膺全国第一;10月,我县在全国再生稻现场会观摩推进会上作经验交流。
(二)聚焦乡村振兴,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抓好监测帮扶。截至目前,全县新识别纳入监测对象454户1380人,消除风险的监测户有174户521人。抓好问题整改。2023年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国家及省考核评估反馈问题,我县共认领四大类共14条问题,制定了45项整改措施,已全部整改落实到位。抓好集中排查。8-9月组织30个乡镇开展集中排查工作,排查关键信息不完整等问题958条,已全部整改。强化项目管理。创新实施项目资产“345”工作法,11月13日,我县在全国帮扶产业发展暨项目资产管理工作推进会上作经验交流发言。
(三)聚焦产业发展,提高转型升级成效。培育扶持经营主体。新增市级龙头企业32家,扶持新型经营主体160家。积极帮扶规上企业。新增规上农产品加工企业5家,总数71家。2024年我县规上农产品加工产值达43.1亿元,增速4.4%。持续加强对口合作。新增省级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1个,共建成5个;徽莲公司挂牌成为上海蔬菜集团主供应基地;牧翔禽业与上海谷田稻香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恒康肉类有限公司成为上海西郊农产品经营有限公司授牌的第一家上海肉类主供应基地;在沪建成霍邱县麻黄鸡运营中心和名优农产品物流配送中心。加大“双招双引”力度。新增签约、开工、投产项目35个,其中签约项目17个,开工项目14个,投产项目4个,亿元以上项目12个,总投资金额46.44亿元。
(四)聚焦农村改革,不断取得改革成果。开展二轮土地延包试点。按照“八步工作法”,通过成立延包工作机构、摸底核实、制定方案、开展调查、审核公示等程序,截止到2024年12月底,岔路镇农户延包合同签订率达99.58%,其中4个行政村达100%。延包试点工作得到上级肯定,相关做法被央视媒体专题采访。调处土地矛盾纠纷。扎实开展农村宅基地、承包地纠纷排查化解专项行动,2024年我县排查农村宅基地纠纷43起,涉及85户241人均已化解,排查农村承包地纠纷57起,涉及132户310人均已化解。2024年县土地仲裁委共受理案件375起,仲裁175起,调解200起,有效维护农民合法权益,为二轮土地延包提供准司法保障。我县仲裁工作经验被编入2024中组部、农业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大学生村官管理选调培训班资料汇编中。
(五)聚焦“三资”管理,提高产权交易水平。规范“三资”管理。开展“三资”群腐小切口专项整治工作,共收集上报30个乡镇涉及问题315个,完成问题整改314个。村组集体资金公款私存专项整治排查问题数23个,完成整改23个,取消村组公款私存收回集体账户资金71.538万元。摸排农村集体经济合同清理规范问题,排查出问题合同540件,完成整改540件,收回和增加集体收益180.879万元。开展产权交易。成立霍邱县农村集体产权交易中心,截至目前,达成交易22笔,成交金额1812.31万元,为村集体增收171.9万元。促进农民增收。预计2024年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8675元,增速7%。
(六)聚焦农业服务,促进规模化机械化。完成2021—2024年农业社会化生产服务创新试点工作。社会化服务主体数量发展至833家,社会化服务任务完成量为39.31万亩,年平均增长率达54.49%。新建育秧中心60家。2024年组织54家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主体参与水稻生产社会化服务,完成小麦病虫草害防治社会化服务60万亩次、小麦深耕深翻作业12.55万亩,完成水稻机械化育插秧社会化服务40.28万亩。
(七)聚焦农田建设,夯实农业生产基础。高质量完成2023年高标准农田项目建设。2023年全县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15万亩,建成高标准农田12万亩、改造提升3万亩。累计建成192.1万亩,通过项目建设促进农田集中连片,建成“小田变大田”14.8万亩,亩均增产100公斤。高要求推进2024年高标准农田项目建设。2024年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17万亩(其中国债项目8万亩,一般财政项目9万亩)。制定了《关于进一步规范高标准农田项目建设管理通知》,组建局领导班子包保乡镇工作组,强化项目督查,目前一般财政项目进度达60%以上。
(八)聚焦污染防治,推动绿色循环发展。加强秸秆收储中心建设,新建秸秆标准化收储中心4个,实现乡镇秸秆收储运网格全覆盖,2024年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量143.9万吨,综合利用率达95.8%。石店镇工业园成功创建全省首批绿色能源示范园区。建立健全县乡村三级农业废弃物回收处理体系,全县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率83%,农膜回收率84%。推进农药化肥减量增效,全年“三大主粮”病虫害全程绿色防控覆盖率达58.19%,化肥利用率达到43.2%以上。
(九)聚焦农村改厕,持续整治人居环境。开展“人居环境集中整治月”、联合督查等工作,联合县文明办开展2次联合督导,形成督导通报并下发;制作了2部环境整治问题曝光片,将环境整治问题具体化。全县共参加村庄清洁行动80余万人次,清理村内沟塘数量5000多口、畜禽养殖粪污等农业生产废弃物2万余吨、拆除乱搭乱建户2千余户、废旧广告牌6000多个、无功能建筑面积1万多平方米,完成改厕1万余户。
(十)聚焦质量监测,加强农业品牌认证。开展例行监测。全年共抽检检测1803批次;配合上级农产品抽检工作,其中部级6批次、省级82批次、市级68批次,农产品抽检合格率达99%,农产品检测参数扩充至40个以上,霍邱县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中心成为安徽省县级检测机构中唯一一家检测参数全覆盖的全方位检测机构。强化品牌打造。新认证绿色食品15个共164个、有机农产品11个共32个,“霍邱莲藕”获评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芡实、甲鱼等特色产业被央视专题报道。
(十一)聚焦数字赋农,健全现代农业体系。推进数字赋农建设。新建省级数字农业工厂2家,累计建成5家,新建数字农业应用场景4家,累计建成24家。加强四情监测工作。全县建立小麦苗情监测点6处、水稻苗情监测点6处、农情监测点3个、病虫监测点设8个、墒情监测点设6个、耕地质量监测点设34个、智慧农田四情监测站1个。开展绿色防控和统防统治示范融合,完成专业化统防统治实施面积628万亩次,全县覆盖率达59.47%。
(十二)聚焦科技推广,提升技术服务质量。2024年遴选推介主推技术18项,主推技术到位率达95%,组织277名农技指导员开展进村入户指导农业生产,选聘农业科技示范户1300多户;加大与上海金山区的技术合作交流,组织283名基层农技人员赴上海金山区开展能力提升培训;结合二轮土地延包试点工作,对全县近400名村支部书记开展为期2天的政策和农业生产技术培训。
(十三)聚焦农业执法,提高执法能力水平。开展执法巡查,累计出动执法人员3700余人次,出动执法车辆900余台次,执法船艇500余艘次,开展跨区域、跨部门联合执法活动16次,清理涉渔“三无”船舶31艘,检查涉农经营主体2231家,累计发放宣传资料1万余份,受理各类投诉举报案80余件,全年立案101起,结案91起。累计罚款40万余元,没收违法所得0.22万余元。
(十四)聚焦党建引领,增强组织内生动力。开展理论学习教育。开展局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19次,研讨17人次。组织党纪学习教育70次,研讨400余人次,组织讲纪律党课10次,开展警示教育22次,受教育党员干部392人次。规范党组织建设。根据机构改革调整,完成原乡村振兴局所属18名党员组织关系转隶。2024年11月16日,顺利完成县农业农村局机关党委、机关纪委等党组织换届选举工作。组织关怀慰问。我局工会开展春节、七一和八一等节日走访慰问活动,局领导亲自带队,看望慰问我局退休干部、生活困难退役军人等。
(十五)聚焦机关日常,做好安全生产工作。做好机关日常办公。规范公文审核流转,严格管理涉密文件信息,及时政务公开,截至目前,主动公开共发布510条,强化后勤保障、会务接待、采购计划管理。持续开展安全生产。制定了《霍邱县农业农村领域安全生产治本攻坚三年行动方案》和2024年安全生产检查计划,成立农业安全生产督导工作组,指导农业安全生产,2024年我局共开展安全生产检查300余次,发现一般隐患130余个,上报重大隐患2个,已全部整改。
二、存在问题和差距
一是粮食生产方面。群众种植小麦积极性不强,粮食品牌效益、比较效益较低,抗灾能力低。二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方面。少数乡村干部存在懈怠思想,帮扶工作落实不到位,群众收入持续增长空间小。三是农业产业化方面。缺乏农产品深加工企业,产品附加值较低,龙头企业带动能力有限,难以形成具有竞争力的产业集群。四是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方面。部分乡镇工作认识不到位,仅停留在中心村建设层面上,没有形成全域治理的共识。
三、2025年工作思路举措
(一)加强生产技术指导,统筹保障粮食安全。加强农作物技术指导,做好重大病虫草鼠害监测防控、土肥技术指导,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普及率达96%以上,耕地保护与质量提升技术推广全覆盖。2025年计划粮食生产面积454万亩,粮食总产稳定在183万吨以上,力争保持全省第一位次。
(二)强化动态监测帮扶,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加强部门预警会商机制和常态化防返贫监测帮扶,确保对易返贫致贫人口做到早发现、早介入、早帮扶;加大帮扶力度,消除风险监测户,确保风险消除率达到较高水平;谋划好乡村振兴项目,加强项目管理和监督,确保项目资金安全高效使用;优化完善“33311”经营性资产管理模式,盘活闲置资产,摸排闲置低效资产。
(三)做好帮扶培育合作,推动农业产业发展。做好企业帮扶,鼓励企业参加省内外农产品展示展销会,促进我县农产品加工业提档升级。力争新增3个省级龙头企业,扶持新型经营主体60家。深化对口合作,创建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推进上海对口合作,推动农产品加工企业进入上海市场。
(四)持续深化农村改革,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做好二轮土地延包试点乡镇“回头看”,谋划部署2025年全县二轮土地到期延包整县推进试点工作,2025年9月底基本完成全县农户合同网签工作。加强“三资”工作监管力度,做好“三资”监管平台升级改造,强化村集体经济组织审计。
(五)推动农业科技推广,加强生态资源保护。开展农技指导培训,组织90%以上在编农技人员参与包村联户服务,组织农技推广人才培训。谋划2025年中央财政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项目,培育2-3家秸秆综合利用重点企业,确保综合利用率达95%以上,推进农膜和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处理。
(六)持续开展农村改厕,逐步改善人居环境。以中心村建设为抓手,以精品示范村为带动,继续加大环境整治资金投入力度,以环境整治衔接资金项目为驱动,将环境整治制度化、常态化,努力营造生态宜居的生活环境,逐步提升居民幸福感和满意度。
(七)谋划高标农田项目,推动项目高质完成。积极争取上级财政资金建设高标准农田,计划2025年建设高标准农田12万亩。优先在大型灌区和永久基本农田、两区内选址,对照“一平”、“两通”等基本要求,开展田块整治、田间灌排体系、机耕道和生产路等田、水、路建设。
(八)开展质量安全监测,加强产品品牌建设。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监督抽查工作,联合县农业综合执法大队,做好对重点农产品专项监督核查,持续配合国家、省、市做好农产品质量安全抽检工作。加大绿色有机认证力度,计划2025年新认证绿色食品10个、有机农产品4个。
(九)加大执法培训力度,提升执法办案质量。组织执法人员参加“三农”学习培训,组织业务大讨论,执法大比武等,提高执法人员执法办案实践能力水平。严格规范办案程序。加大农药、种子、肥料、农机、畜牧违法违规查处力度,加强重点水域禁捕巡查。
(十)强化党风廉政建设,提升党组织凝聚力。以“党建+”工作方式为载体,坚持把党建工作纳入农业农村工作,继续深化党建工作标准化规范化建设,重点开展党性教育、革命传统教育、意识形态教育、先进典型教育和警示教育,加强作风建设和纪律建设,持续开展乡村振兴走访帮扶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