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信息公开 >霍邱县公共资源交易中心 > 机构领导 > 领导活动

霍邱县:打好组合拳 持续优化公共资源交易领域营商环境

浏览次数: 来源:霍邱县公共资源交易中心 时间:2022-08-31 14:44    文字大小:[ ]   背景色:       

今年以来,霍邱县公共资源交易部门积极创新工作方式方法,多措并举打好组合拳,持续提升和优化公共资源交易领域营商环境,切实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截至8月31日,全县共完成进场交易项目486件,成交金额31.9亿元,节约政府性建设和采购资金2.72亿元,实现土地和产权交易增值1343.14万元。其中:建设工程交易项目325件,交易额25.5亿元,节约2.4亿元;政府采购交易项目114件,交易额2.92亿元,节约0.32亿元;土地使用权出让交易项目19宗,成交额3.14亿元,增值627.81万元;国有产权交易项目28宗,成交额0.34亿元,增值715.33万元。

第一拳:强化科技监管设施,推进“不见面开标+远程异地评标”常态化开展。县公共资源交易中心陆续投入120万元更新改造软硬件设施,着力打造标准化、规范化、智能化公共资源交易平台,让数据“多跑腿”、投标人和评标专家“零跑路”,降低公共资源交易成本和疫情传播风险,真正做到全流程不见面、电子化、无纸化、便利化。一是优化“全留痕”监管设施。建设了评标区手机检测门禁系统,对进入评标区人员进行自动识别并留痕备查;购置安装评标区高清摄像头和拾音器,对评标现场进行全程录音录像,实现360度无死角监控和全过程云存储。二是健全“不见面”开标设施。建设了不见面开标大厅3个,投标人、供应商足不出户即可网上签到和投标,有效降低了投标人成本,避免了投标人与招标人、评委的“线下”接触,降低了围标串标的概率,保障公共资源交易活动阳光、公平、公正。截至8月底,该县共开展不见面开标项目220个,工程建设招标和政府采购项目开标均实现100%“不见面”。三是拓展“远程异地”评标设施。改造远程异地评标系统,建设30个专家独立评标工位和3个远程异地评标系统,打破了空间地域限制,实现更多专家资源共享。同时有效防止评标专家被“围猎”,确保评标活动不受人为因素干扰。截至8月底,该县共开展“远程异地”评标项目283场次,其中主场193场次、客场90场次;工程建设远程异地评标项目所占比率91.18 %,政府采购远程异地评标项目所占比率97.14%,居全市之首。

第二拳:启动“绿色通道”,保障重点项目和民生工程开工建设。出台了《霍邱县公共资源交易项目绿色通道方案》,将中央预算内投资项目、重大建设项目、民生工程、乡村振兴项目及县政府交办的其他应急项目,纳入“绿色通道”适用范围,采取提前对接、全程跟踪、优先服务、容缺受理等方式,保障政府投资重点项目和民生工程及时开工建设。

今年4月份疫情管控期间,县公共资源交易部门统筹安排疫情防控和招投标工作,紧急启动绿色通道:采取“招标人承诺+容缺受理”、“全过程指导+线上办理”、“不见面开标+远程异地评标”、“并联”同步操作等方式,积极简化发包方式,优化服务流程,为全县重点工程、6969农村产业项目、农村道路工程等16个应急项目建设提供全方位交易服务和技术保障,提升了招投标各方主体满意度。 

第三拳:对标对表创优,多措并举为企业“减负释压”。县公共资源交易部门认真执行省、市《关于创建一流营商环境的意见》、《创优营商环境对标提升举措(2022版)》等文件要求,严格落实关于招投标领域对标提升举措,进一步完善招标采购文件有关规定,采取有效措施减轻投标企业负担。一是对进场交易项目的投标保证金、履约保证金、工程质量保证金和农民工工资保障金,在招标文件中明确支持银行转账、银行保函、电子保函、保证保险等多种方式缴纳。二是免收所有政府采购项目及限额以下进场交易项目的投标保证金。三是房屋建筑工程和市政公用工程履约保证金缴纳比例由中标金额的10%降至2%。四是农民工工资保障金从合同价的3%降为2%。今年以来,该县有79个项目履约保证金使用了保函缴纳,保险金额7786.55万元;与银行合作建设和使用了投标电子保函系统。截至8月31日,共有21个项目555家投标单位使用了投标电子保函,为企业释放现金流6603万元。

第四拳:创新开展发包“不见面”,提升“小型工程”发包效率。为进一步贯彻落实“为民办实事、为企优环境”等文件精神,县公共资源交易中心积极创新服务手段,对限额以下进场交易的工程建设项目实行“不见面”发包。8月5日,该县第一个“不见面”发包项目—《霍邱县城关镇第一小学(教育集团)大同校区多功能厅装饰工程》在县公共资源交易中心顺利完成开标。依托公共资源交易平台+腾讯会议视频模式,开标时由代理机构通过腾讯会议在线发起会议申请,交易主体远程观看。开标现场查验及摇号全程录音录像,实现“线上面对面”开标场景。

通过“不见面”发包,打破传统发包模式对人员、时间、场地的限制,有效减少人员聚集,发挥了全程可视化、步步都留痕的监管优势,降低企业投标成本。这是该县积极探索“互联网+公共资源交易”、优化营商环境的一项重要创新举措,实现了投标人“最多跑一次”到“零跑腿”的升级,为全县实施应急零星的“小型工程”建设提供了便捷高效的服务通道。(撰稿:张慎元)

标签:
文件下载
政策咨询

如果您对该政策文件有疑问,可以拨打标题上方的电话咨询相关部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