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贯彻落实县委、县政府关于乡村振兴工作的总体部署和要求,进一步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助力乡村振兴,增强帮扶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经局党组深入调研,并充分听取李楼村村支两委和驻村工作队意见,结合李楼村实际,制定李楼村乡村振兴(2024-2026)两年行动计划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深入贯彻落实安徽省实施“千万工程”和市县有关实施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决策部署,以改善村民生产生活条件和增加村民收入为抓手,进一步整合资源,强化帮扶责任,优化帮扶方式,拓宽帮扶领域,提升帮扶效果,为助力乡村振兴贡献力量。
二、奋斗目标
坚持筑牢产业兴旺基础,打造生态宜居环境,构建乡风文明体系,健全治理有效机制,实现生活富裕目标,努力打造宜居、宜业、宜农、宜游与具有李楼特色的美丽乡村。到2026年,争取乡村振兴取得重大突破,基本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让李楼村的群众生活更加富裕,生态环境更加美好,社会发展更加均衡。
三、具体任务
(一)持续深化乡村治理,构建有效治理体系
大力推动乡村治理,融合创新基层治理方式,营造清明、活力、和谐的发展环境。
1、加强队伍建设。完善农村基层党组织设置,做好换届选举,扩大组织覆盖和工作覆盖,加强党员队伍教育管理,巩固村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核心地位,优化党员干部队伍结构,健全村级治理机制。加强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健全村党组织运行规则、议事决策程序、严实落地“三会一课”等制度,全面提升基层党组织的领导力、政治力、凝聚力、号召力、战斗力。
2.保障群众权利。进一步规范引导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加快形成民事民议、民事民办、民事民管的多层次基层协商格局,充分保障基层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
3.弘扬法治理念。积极推进法律进村组活动,加大涉农法律法规学习宣传和贯彻执行,提高村民学法用法、知法守法、依法办事的法治意识,健全农村依法治理体系;进一步完善村级人民调解委员会,强化预防和化解农村社会矛盾。
(二)持续推进产业项目,发展壮大集体经济
围绕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强化“三农”工作,不断壮大村集体经济发展实力。
1.稳定发展传统种植业。高度重视粮食生产对粮食安全和农民增收的基础性作用,稳定粮食播种面积;推进土地流转,实施规模经营;优化品种结构,稳定发展优质粮油种植业;以科技为支撑,全面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
2.壮大村集体经济发展。结合本地种植粮食资源和相关帮扶单位资金支持等优势,充分发挥霍邱县临水镇李楼村股份经济合作社功能,力争到2026年村集体经济收入达到85万元。
(三)持续改善基础设施,努力打造生态宜居
坚决贯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把基础设施投入和生态环境保护放在突出位置,切实担负起打造生态宜居环境的政治责任,推动乡村产业的快速发展,建设美丽乡村。
1.完善基础设施。立足村庄现有条件,以美丽乡村建设为抓手,以农村垃圾处理、村容村貌提升为重点,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环境,提升村容村貌整体水平。确保村民基本的生活服务,提供安全饮用水,加快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实现医疗、教育、文化、通信技术的普及,确保村民生活的便利性、和谐及满足感。
2.突出生态保护。大力发展生态循环农业,积极探索“综合利用+秸秆还田+单季流转”的秸秆利用新模式,改变焚烧秸秆陋习。
3.强化污染防治。完善粪污清掏机制,合理处理利用粪污,以循环经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严格落实河长制、林长制、路长制管理制度,完善环保联动协调机制,将环保网格化监管延伸到水面。强化畜禽养殖污染处理,严禁电鱼毒鱼炸鱼,妥善处置各类环境风险。
4.提升人居环境。结合环境整治等工作,加大对村民集中居住小区、老年房和村容村貌管理,开展乱搭乱建、乱倒乱弃、乱堆乱放、乱涂乱画等整治工作,保持村容村貌整洁有序。
(四)持续发扬乡村文化,全面提升乡风文明
大力实施文化惠民工程,结合新时代文明实践系列活动,将文明创建与乡村振兴深度融合,全力打造文明乡村。
1.开展道德建设。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积极开展乡村道德模范、文明家庭、最美庭院、好婆婆、好媳妇等宣传评选活动,发动群众在熟悉的人群中挖掘楷模,引导农民增强文明意识,传承优良传统,树立现代价值观。
2.推动移风易俗。坚持常态化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全面净化农村社会风气。强化村规民约建设,广泛开展“讲文明、讲科学、讲卫生、讲法治、改陋习”活动,引导农民群众抵制封建迷信、杜绝黄赌毒、破除陋习。加强对婚丧嫁娶等民间习俗的引导,倡导文明理事、婚事新办、丧事简办。
3.丰富文化生活。以乡村大舞台为载体,定期组织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充分发挥民间艺人、文化能人、农民书画家在活跃农村文化生活、传承发展民族民间文化方面的突出作用,支持培养一批优秀乡土文化人才,特色乡土群众文艺团体。
(五)持续增进民生福祉,提升村民幸福指数
坚持民生优先导向,不断加大民生投入,办好民生实事,让发展更有“温度”,让幸福更有“质感”,让广大群众共享全面小康成果。
1.做好社会事业。持续实施民生工程,用好“一事一议”政策,补齐民生短板。持续抓好“民心工程”,打通联系群众“最后一米”。
2.筑牢保障基础。加推进全民参保计划,做好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动态调整。在政策支持下加大对高龄人员、残疾人、优抚对象、特困人员的关爱关怀,运用好大病救助、民政临时救助等措施,发挥在危急时刻的民生救助作用。
3.回应群众关切。落实好教育政策,确保全村适龄儿童100%入学,确保困难家庭学生顺利完成学业。加大就业技能培训和招聘宣传力度,通过就业政策带动富余劳动力就业。
四、保障措施
一是加强组织领导。强化组织领导、落实帮扶责任。局党组全年召开研究部署帮扶工作专题会议2次以上,每半年至少听取1次驻村工作队工作汇报;主要领导全年到村调研指导2次以上,分管领导每季度到村开展调研指导1次;加强与村“两委”、镇党委政府的联系沟通,不定期召开工作协商会,围绕“五大振兴”指导李楼村科学合理制定乡村振兴发展规划。
二是压实包保责任。严格落实“单位包村、干部包户”各项工作职责,落实包保干部季度走访制度。对包保对象家庭收入、“两不愁三保障”及饮水安全情况“一口清”。做好流动儿童、留守儿童、妇女、老年人、残疾人等关心关爱服务。
三是加大资金投入。积极向上争取资金,加大投入力度,引导项目、资金、政策向农村倾斜。积极引导资金、技术、信息、人才、管理等现代要素向农业农村流动。通过争取财政引导、社会捐助、村社自筹、群众参与,形成多元化资金投入渠道,为乡村振兴提供有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