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信息公开 >霍邱县政府办公室 > 回应关切 > 主动回应

【卫生健康】霍邱县疾控中心发布2023年6月疾病风险提示

浏览次数: 来源:霍邱县卫健委 时间:2023-06-05 11:30    文字大小:[ ]   背景色:       

20236月疾病风险提示

 

6月份进入夏季,气温升高,又正值梅雨季节,天气闷热潮湿,各种细菌和病毒繁殖活跃,蚊虫增多,容易引发肠道传染病、食源性疾病和高温中暑等疾病。在此,霍邱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提醒您:注意预防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手足口病、肠道传染病及食源性疾病、蚊媒传染病、流行性乙型脑炎、水痘、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狂犬病等疾病,同时注意防暑降温,谨防中暑,不到陌生水域嬉戏玩耍,谨防溺水。

一、新型冠状病毒感染

继续保持健康的行为方式,做好个人防护。

预防要点:

1.科学佩戴口罩。进入公共场所时注意做好个人防护,佩戴口罩时避免手接触到口罩内侧面。

2.接种新冠疫苗。接种疫苗仍是强化疫情防控的有效手段,是对您自身、家庭乃至全社会的一份责任。尤其是符合接种条件的60岁以上老年人,应尽快完成新冠疫苗全程接种,及时构筑人群免疫屏障。既往新冠肺炎病毒感染者,3个月后接种完成基础免疫即可,未感染者,可在6个月后,加强新冠疫苗。

3.咳嗽、打喷嚏时,应当尽量避开人群。用手肘内侧或纸巾将口鼻完全遮住,用过的纸巾立即丢弃到垃圾桶内,并及时洗手。

4.及时通风、消毒。注意开窗通风,保持室内空气的流通,对桌椅、家具、门把手、水龙头等物体表面,可选择刺激性小的季铵盐消毒液,作用30分钟后清水擦拭干净。手机、遥控器、鼠标等小件物品可用酒精湿巾擦拭消毒。洗脸池、马桶及周围地面均可进行擦拭消毒。

二、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婴儿和儿童的一种常见传染病,以柯萨奇病毒A16型(Cox A16)和肠道病毒71型(EV 71)最为常见。主要表现为低热、手、足、口腔等部位出现小疱疹或小溃疡,多数患儿一周左右自愈,少数患儿可引起心肌炎、无菌性脑膜脑炎等并发症。个别重症患儿病情发展快,易导致死亡。5岁以下儿童是易感人群,主要通过接触病人和无症状病毒携带者的咽喉分泌物、病人疱疹液和粪便等途径感染。

预防要点:

1. 个人预防

①勤洗手,注意个人卫生;

②定期对日常用品、家具、地面进行清洁和消毒,多开窗通风,保持良好的家居环境;

③尽量避免带儿童到人群聚集的公共场所;留心观察,一旦儿童出现可疑症状应及时就诊;

④儿童患病后应根据医生建议居家隔离或住院隔离治疗,隔离治疗时限为患儿全部症状消失后 1 周,在此期间内患儿应尽量避免外出,不与其他儿童接触;家中如有其他儿童,食宿、玩具和生活用品等应尽量分开,同时密切关注其健康状况。

⑤手足口病疫苗适用6个月至5岁儿童,可预防肠道病毒EV71型所致的手足口病,有效减少重症病例的发生。

2. 托幼机构、早教机构等重点场所防治要点

①严格落实晨检制度,做好因病缺勤及病因追查登记报告工作,发现发热、出疹等症状的学生和幼儿,应立即通知家长尽早送至医院就诊,明确诊断,及时治疗;

②发现发热和出疹病例异常增多应及时报告县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教育行政部门;

③适当增加日常清洁消毒频次,做好教室、寝室、校车和厕所等重点场所的通风和清洁消毒,每天开窗通风至少1小时;儿童喝水的口杯、毛巾做到专人专用,每天消毒。

④设置充足的洗手水龙头,配备洗手液或肥皂供师生使用,指导儿童正确洗净双手。

三、肠道传染病和食源性疾病

夏季是肠道传染病的发病高峰,除手足口病外,还应关注细菌性痢疾、伤寒/副伤寒、甲型肝炎、戊型肝炎及其他感染性腹泻等疾病的防范。气温的升高为细菌增殖创造了适宜条件,食品也容易腐败变质,容易引起食源性疾病。预防肠道传染病的关键是做好“三管一灭”,即管理好饮食卫生、饮水卫生、粪便卫生和消灭苍蝇。

预防要点:

1. 注意饮水卫生。保证饮用水安全,不喝生水,防止“病从口入”。

2.注意厨房和饮食卫生。定期对餐具进行消毒,做菜时砧板做到生熟分开,控制食物保存的温度及熟食存放时间;不吃未彻底煮熟的食物,不食用腐败变质的食品;少吃或不吃剩饭剩菜,如需食用,需要彻底加热。

3.积极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加强对粪便、垃圾和污水的卫生管理,发动群众开展除四害运动,清洁自己的住处环境,防治致病微生物污染食物和餐具。  

4.养成良好个人卫生习惯。注意个人卫生,尤其是手卫生,勤洗手,饭前便后、加工制作食品前要洗手,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

5.尽量少在外面就餐。外出就餐时,一定要注意选择正规、卫生条件好的饭店或餐厅。聚餐提倡分餐制,公筷公勺大家使。

6.及早就医。一旦出现腹泻腹痛等类似症状,莫乱服药,应及时前往医疗机构肠道门诊诊治。

7.食堂从业人员如发生腹泻呕吐、患有化脓性皮肤病或其它传染性疾病时,应立即离岗。

四、蚊媒传染病

随着夏天的到来,蚊虫又开始肆虐,蚊媒传染病也随着蚊子悄悄传播起来了。

预防要点:

1.杀灭成蚊:用杀虫剂、蚊香、电蚊香液或电蚊拍等灭成蚊。

2.做好个人防护:家里安装纱窗、纱门,睡觉时挂蚊帐,到户外活动时,要穿浅色的长袖长裤,裸露的皮肤要喷涂驱蚊剂。

3.防止积水,清除孳生地:尽量避免养殖水培植物。爱花的朋友们要常清洗花瓶等水容器,每星期至少清洗、换水一次,勿让花盆底盘留有积水。贮水容器、水井及贮水池要加盖。翻盆倒罐清积水,清除幼蚊滋生地。排干房前屋后及屋顶沟渠死水,疏通下水道,污水井加盖,平洼填坑,堵塞树洞。

4.预防境外输入:前往东南亚、南亚、澳洲等流行地区返回后,出现发热、皮疹、关节疼痛等“三红、三痛”症状,应当尽快到医院就诊检查,并告知医生外出史。

五、流行性乙型脑炎

流行性乙型脑炎简称乙脑,是由乙脑病毒感染导致的中枢神经系统急性传染病,具有发病急、易传播、流行广、病死率和致残率高等特点。本病通过蚊子传播,多为夏秋季节流行。临床上以高热惊厥、意识障碍、抽搐、病理反射及脑膜刺激症为特征,部分病人可留有严重后遗症。人群对乙脑病毒普遍易感,其中少年儿童最为易感。

随着近年对儿童预防接种工作的开展、接种率的提高,发病年龄开始向大年龄推移,由于成人处于免疫空白区,因此成人也是乙脑防控的重点人群。

预防要点:

规范接种乙脑疫苗是最有效、最可靠的控制措施。8月龄—6周岁儿童:如未全程接种,要按国家免疫程序,完成全程接种。在完成全程免疫的基础上,418周岁儿童,在知情自愿的原则下,有偿接种乙脑灭活疫苗1剂次,以稳固乙脑抗体滴度水平。

六、水痘

水痘主要通过呼吸道飞沫和直接接触传播,大人小孩都可感染,患者通常2周左右痊愈,病后可获得终身免疫。

预防要点:

1.接种疫苗。接种水痘疫苗是目前预防水痘最有效、最经济的措施。水痘疫苗在安徽省属于非免疫规划疫苗,推荐接种2剂次。

2.注意个人卫生。保持良好的呼吸道卫生习惯,勤洗手、戴口罩、多通风,保持社交距离等等。

3.少出门。流行高峰期应避免去人群密集场所,带娃尽量减少聚集,保持居家空气流通,如出现相关症状应及时就医,并减少接触他人,尽量居家休息。要遵循医嘱住院或居家治疗,自行隔离至全部皮疹结痂干燥为止,期间注意衣物和用具的清洁、消毒。

4.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学校落实晨午检制度、做好因病缺课的监测,尽早发现病例,隔离治疗,发现有聚集性发病现象时,早报告教育和卫生行政部门。

 七、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是由新型布尼亚病毒感染引起的一种自然疫源性传染病,以携带病毒的蜱虫叮咬为主要传播方式,临床表现为发热(多在38℃以上)伴乏力、明显纳差、恶心、呕吐、腹痛等,严重者可导致死亡。该病每年春夏季高发,人群普遍易感,在丘陵、山地、森林等疫源地生活、生产的居民,以及赴该类地区户外活动的旅游者感染风险较高。

预防要点:

1.避免蜱虫叮咬。避免在蜱类主要栖息地如草地、树林等环境中长时间坐卧。蜱虫一般生活在野外树林、草地中,在这类地区行走时应尽量在路中间,远离路边的野草灌木,避免在蜱虫滋生的环境中坐卧停留。

2.做好个人防护。野外劳作或活动时,应穿长袖衣裤和胶鞋,扎紧裤腿或把裤腿塞进袜子、鞋子里。使用驱虫剂喷涂裸露在外的皮肤,外出返回时仔细检查衣物与体表是否有蜱虫附着。

3.做好蜱虫控制工作。保持居住环境周边卫生,定期清理杂草,清除垃圾,打扫禽畜圈舍,避免蜱虫滋生。若发现家中宠物、牲畜有蜱虫寄生时可以用杀蜱虫的药剂进行防治。

4.及时主动就诊。如有蜱叮咬,切不可捏、拽、用火或者其他东西刺激蜱虫,建议及时到附近医院处理。有野外活动史或蜱虫叮咬史者,一旦出现发热等疑似症状或体征,应当及早就医,并主动告知医生是否有蜱虫叮咬史。

八、狂犬病

狂犬病是由狂犬病病毒感染引起的一种动物源性传染病,一旦发病,病死率几乎达100%,病毒主要通过破损的皮肤或粘膜侵入人体。被感染了狂犬病病毒的狗、猫等动物咬伤、抓伤是最常见的感染途径,临床大多表现为特异性恐风、恐水、发作性咽肌痉挛、多汗流涎等。狂犬病潜伏期通常2-3个月。

预防要点:

1、管理传染源(主要是犬类的管理),预防狂犬病关键要科学管理宠物,饲养宠物的家庭应及时主动给宠物接种疫苗,同时圈养好自己的宠物,尽量避免爱犬与流浪犬或无主犬接触。

2、在外出遛狗时,应使用犬链、嘴套、犬笼等,以便控制犬类的活动范围和行为,避免犬伤人事件的发生。

3、被犬、猫等动物咬伤、抓伤后,尽快到狂犬病门诊进行暴露后规范处置,首先要及时用肥皂水(或其他弱碱性清洗剂)和一定压力的流动清水(如自来水管)交替清洗伤口至少15分钟,最后用生理盐水冲洗伤口以避免肥皂液或其他清洗剂残留;彻底冲洗后用稀碘伏、苯扎氯铵或其他具有病毒灭活效力的皮肤黏膜消毒剂消毒涂擦或消毒伤口内部。遵医嘱规范、全程接种狂犬病疫苗和狂犬病免疫球蛋白。

九、高温中暑

中暑主要表现为发热、乏力、头晕、恶心、呕吐、胸闷、烦躁不安、血压下降等,严重病例可有头痛剧烈、昏厥、昏迷、痉挛。夏季天气炎热,易引发中暑,应合理安排作息时间,尽量不要在强烈的日光下过多活动;此外,可加强开窗通风、戴遮阳帽、饮用含盐清凉饮料等方法预防中暑。一旦发现有中暑症状,则应及时脱离高温环境至阴凉处并及时就医。

预防要点:

1.补充水分、盐分和矿物质:高温作业工人在排汗量较大的情况下,及时补充适量的水分和盐分。恰当的饮水应遵循补足补够、少量多饮、饮水和补盐同时进行的原则。

2.合理的劳动作息制度:在保证企业正常生产、施工建设工程进度、质量的同时,适当调整暑期劳动作息制度、尽量减少高温时段作业。

3.预备防暑药品:随身携带或岗位配备防暑药物,如人丹、十滴水、藿香正气水、清凉油等。一旦出现中暑症状立即服用所带药品缓解病情。

4.保证充足的睡眠:夏天日长夜短容易感到疲劳。充足的睡眠可使大脑和身体各系统都得到放松,既利于工作和学习,也是预防中暑的良好措施。

5.增强营养:营养膳食应是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食品,平时可多吃多吃清火的瓜果蔬菜等。

十、溺水

预防要点:

    1、不私自或擅自结伴下水游泳,小孩需在大人的陪同或看护下才能进行;

2、不到不熟悉、没有安全设施、没有配备救生员的水域游泳,比如水渠、池塘、水库、湖泊、江河等;

3、下水之前应充分做好热身活动,避免下水后出现抽筋等情况。

4、不在水中嬉戏打闹,以免呛水,呛水也有可能造成窒息。

5、遇到他人溺水,如果不具备专业救护技能,即使会游泳也不可盲目施救,以免造成连环溺水的悲剧。尽量保持冷静,大声呼救,寻求周围人的帮助,并且拨打110120急救电话,同时可抛投救生圈等漂浮物给溺水者,延长时间等待救援。

 

 

 

标签:
文件下载
政策咨询

如果您对该政策文件有疑问,可以拨打标题上方的电话咨询相关部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