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十二五”农机化发展取得的成就
(一)农机装备总量快速增长,农机装备结构持续优化
截至2015年12月,全县农业机械总动力160.95万千瓦,比2010年底增长31.1%;拥有各类农业机械约15万台:其中大中型拖拉机6670台,同比增长81.5%;联合收割机6310台,同比增长58.9%;水稻插秧机948台,同比增长1.8倍;谷物烘干机220台,同比增长86.4%;秸秆捡拾压捆机157台,同比增长157台;秸秆粉碎还田机1035台,同比增长171.5倍。农业机械装备结构持续优化,大中型、高性能以及复式联合作业机械得到新发展。
(二)农机作业水平全面提升,粮食生产向全程机械化迈进
2015年底,全县完成机耕面积134千公顷,机耕水平达100%;机播面积134.9千公顷,机播水平57.9%;机收面积236.6千公顷,机收水平99.9%。全县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86.4%,比2010年提高10.7个百分点。其中:小麦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90.4%,基本实现全程机械化。水稻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85.1%,向全程机械化迈进。
(三)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建设完成计划目标
截至2015年5月,全县已登记注册的农机专业合作社73个,覆盖全县所有乡镇和主要农业行政村。2014年底,全县农业机械化经营服务总收入9.9亿元,预计2015年底,将超过10亿元的“十二五”目标。
(四)农机化公共服务能力明显增强
农机推广站获得全县新型农民培训基地资格,2013年举办6期培训班,培训农机手、技术人员480余人。农机校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培训能力,年培训机手1000人次以上。监理站按照县委、县政府统一部署将进驻县行政服务中心,进一步提升行政审批服务能力。乡镇农机站利用基层农技推广补助项目开展“包村联户”技术培训和指导。县农机化网正式开通运行,强化了信息宣传。同时,购机补贴资金逐年加大,增进了农机部门与机手和农机企业的沟通与互动。农机部门的社会影响力也随之提升。
二、“十三五”农机化发展的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机械化促进法》和《安徽省农业机械化促进条例》、《六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加快全市农业机械化发展的试行办法》,以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推进现代农业建设为重点,把加快农机化发展与推进农业产业化升级紧密结合起来,提高农机装备和作业水平,拓宽服务领域,创新服务机制,促进我县农业机械化全面快速协调发展。
(二)发展目标
到2020年,全县农业机械总动力达到190万千瓦,大中型拖拉机达到7500台,联合收割机达到6500台,水稻插秧机达到1200台。主要粮食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90%。
--小麦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92%,耕种收作业机械实现升级换代。
--水稻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87%,其中:栽植环节机械化作业水平达到60%。
--全县登记注册的农机专业合作社达到150个,覆盖每个乡镇和主要农业行政村。全县农业机械化经营服务总收入达到 11亿元。
--年培训各类农机人员0.5万人次,累计培训各类农机人员2.5万人次。水稻机械化栽植、小麦机播、秸秆综合利用等新技术推广应用面积逐年增加。农机安全生产无重特大事故。
三、“十三五”农业机械化发展的重点工作
(一)争取并实施农机化产业发展项目
1.农机化技术集成示范推广。每年建设2-3个集中连片、设施配套的水稻机械化育插秧和秸秆机械化还田示范基地,形成以点带面,辐射推广的示范格局,示范面积不少于2000亩,辐射带动20000亩以上。农机人员深入基层开展技术指导、机具检修和人员培训。每年召开农机化技术现场演示、技能大赛、观摩交流等活动3次以上。制定完善水稻全程机械化和秸秆还田机械化技术路线和机具配置方案,加强技术集成,扶持培育农机专业服务组织和农机作业市场。
2.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示范建设。以提升农机社会化服务能力和农机信息化建设为重点,集中有限资金(与“农机公共服务能力建设”项目同向实施),用3~5年时间,建成覆盖全县主要乡镇的,集农机生产指挥调度、农机应急管理、远程视频监控三位一体的指挥调度系统。
3.农机化安全生产示范(平安农机创建)。通过项目实施,强化农机安全生产宣传教育,加大农机执法和安全检查工作力度,提高农机“三率”,提升农机从业人员的法律意识和安全责任意识,保障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
4.农机公共服务能力建设。重点加强农机信息化建设。建设县级农机化信息宣传平台,完善县级农机化信息网,建设农机作业信息收集整理发布和农业生产机具调度平台,帮助乡镇农机站、农机专业合作社和农机大户建立信息网络终端,建成联接农民、农机服务组织和农机管理部门的信息服务网络,推动农业机械化与信息化深度融合、协同发展。统筹推进农机化技术推广体系和农机化教育培训体系建设。
(二)认真落实农机化发展的各项政策
积极争取、认真落实中央和省、市有关农机化发展的各项扶持政策,充分利用农机化发展政策的导向作用和扶持效应,合理调整和优化农机装备结构。五年期间重点向粮食生产和重点作物的关键环节倾斜,向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薄弱环节倾斜。
(三)组织实施农机化新机具新技术示范推广
1.大力推广先进适用的农业机械。以解决农业发展中的机械化作业瓶颈为切入点,以加快推进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为目标,强化农机农艺融合运用,建设不同类型的机械化技术推广示范区,重点抓好小麦高产攻关项目和水稻机械化栽植技术的示范推广。一是抓好小麦高产攻关,在推广使用良种良法的基础上,大力推广耕作、种植、植保以及收获等环节先进适用的农业机械,通过优化机械化作业模式,提高农业生产质量和粮食产量。二是加快推广水稻种植机械,促进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十三五”期间,根据年度项目任务,逐步拓展水稻机插秧示范面积,加快水稻机插秧技术推广应用步伐。三是积极争取并实施好国家农机购置补贴政策,每年争取购机补贴资金不少于3000万元,不断地提高机械化装备水平。
2.因地制宜地示范推广农机化新技术。围绕我县主要粮食生产和区域特点,重点推广4项农机化新技术。(1)湖湾地区小麦种植推广机械深耕、化肥深施、机播机开沟技术;(2)岗区小麦种植推广旋耕、条播、开沟机械化技术;(3)水稻种植机械化技术;(4)秸秆综合利用机械化技术等。
(四)加大扶持农机作业服务组织
大力培育和发展不同层次、不同经济成分、不同组织形式的新型农机服务组织,积极引导、扶持农机专业合作社和农机服务中介组织,加快农机新型服务组织创新步伐,提高农机服务组织化程度,带动农机服务产业化和区域经济的发展。到2020年,利用国家购机补贴等政策,扶持新建10个服务功能强、农民信得过、自我发展有活力的新型农机合作服务组织,不断巩固和提高各农机合作社的作业服务水平,拓宽作业服务领域,充分发挥农机合作经济组织在农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五)积极开展农村示范带头人培训
以培养适用型农机人才为指针,大力开展农机大户培训、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农机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培训和各类农机操作人员的培训。
五年期间,每年完成农机培训800人次,使农机人员的综合素质与发展现代农业、建成小康社会的要求相适应,为农业机械化快速发展提供保证。
(六)加强农机安全生产监督管理
进一步推进“文明监理,优质服务”示范窗口和“平安农机示范村”、“平安农机示范社”创建工作,组织开展农机安全生产整治和大检查活动,严格治理“黑车非驾”、“违法载人”等行为,杜绝农机重特大事故的发生。加强农机牌证管理,积极配合公安交通管理部门维护农村交通秩序,查处无牌行驶、无证驾驶的违法行为,提高农业机械的入户率。
(七)组织开展农机市场监督检查
加大对农机流通和维修市场的监督检查力度,与市场监管部门联合执法,对假冒伪劣农机配件、“三无”农机产品予以严厉打击,净化农机市场;积极受理农机投诉,保护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维护农机生产、经营、使用者的合法权益。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领导,精心组织。农机部门成立农机化发展工作领导组,主要负责同志任组长,分管同志任副组长,局机关股级干部和二级机构负责人为成员,负责全县农机化发展五年规划的组织实施、协调指导和检查验收工作,明确责任单位和责任人,落实工作任务和措施,确保农机化发展五年规划的顺利实施。
(二)整合资源,形成合力。要确保农机化发展各项工作的资金投入,积极协调农业、财政、科技等相关部门,争取农机化发展项目资金的支持配合;整合涉农项目农机化资金,发挥农机管理、推广、监理单位以及各乡镇农机站、农机作业服务组织的技术力量和资源优势,在重点领域和重点产业形成突破;要充分发挥政策的支持和引导作用,调动广大农民发展农业机械化积极性。
(三)规范管理,强化督查。为确保农机化发展规划各项目标的顺利实现,根据各项工作的具体要求,制定切实可行的年度农机化发展实施方案,形成有效的管理、监督和激励机制。每年年终组织有关人员对农机化发展规划的实施情况进行检查评估,发现问题及时解决,主动配合上级业务主管部门和县委、县政府对农机化发展规划的实施情况进行检查指导,以实际工作成绩争取上级业务部门在项目资金的安排上给予倾斜。
(四)依法行政,加强执法。深入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机械化促进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以及《安徽省农业机械化促进条例》、《六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加快全市农业机械化发展的试行办法》。加强农机执法队伍建设,提高农机执法人员的素质和水平,加大农机执法监督力度,为农业机械化的发展提供有力的法律保障。
(五)加强宣传,树立典型。要充分利用电视、广播、报刊、杂志、网络等各种媒体,广泛宣传农机化发展行动取得的实效,在全社会形成重视农机化、关心农机化的良好氛围。要及时总结农机化发展行动中涌现出的典型经验,树立典型,宣传典型,逐步探索和建立农机化发展的长效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