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分享
小麦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
加强预测预报
农业植保部门抓好小麦病虫害的预测预报工作,并及时发布病虫害的测报信息,指导农户及时采取防治措施,遏制病虫害的扩散蔓延。
农业防治
(一)选用抗病品种
根据当地病虫害发生特点,有针对性地选择抗(耐)性的品种。淮河以南地区尤其要注意选用抗(耐)赤霉病的品种,以前曾经发生过黄花叶病的田块,要改种抗黄花叶病毒病的品种。
(二)合理轮作
小麦全蚀病、根腐病、腥黑穗病、纹枯病常发区要尽量采用轮作换茬的方式,以减少菌源,降低土传病害的危害。
(三)及时翻耕灭茬
麦收后要及时翻耕,清除自生麦苗和田边地头杂草,减少越夏锈病、白粉病的菌源及传毒蚜虫等昆虫的数量;南方稻田、北方夏玉米田应深耕、灭茬,减少后茬麦田的赤霉病等菌源。
(四)健身栽培,提高抗性
适期适量播种,小麦纹枯病、黄花叶病早发、重发地区,适期晚播可减少苗期侵染。推广精量、半精量播种,降低群体密度,创造不利于病虫发生危害的田间生态小环境。深耕耙磨,控制病源寄主。推广配方施肥,控制氮肥用量,增施有机肥、磷肥和钾肥。建立合理的群体结构,提高麦苗自身的素质,有效控制小麦病虫害的发生,减轻其危害。
(五)品种合理布局
因地制宜,实施品种多元化布局,避免单一品种的规模种植,以防病害大面积发生或造成病源变异,品种抗性丧失。
药剂拌种
选用包衣种子。未包衣的种子,播种前各地要针对当地病虫害发生的实际情况,结合统一供种,选用适合的拌种药剂或包衣剂。小麦纹枯病、白粉病重发地区,推行杀菌剂拌种技术,每50千克小麦种子用有效成分戊唑醇湿拌剂2克,或三唑酮20克;地下害虫重发地区推行杀虫剂拌种技术,每50千克小麦种子用有效成分辛硫磷25克,成甲基异柳磷20克;药剂拌种病虫害同时防治的地区,可选用以上杀菌剂和杀虫剂各一混配使用,也可单选 50%甲柳·酮乳油50毫升,拌种时将药剂放人喷雾器内,加水3千克搅匀边喷边拌,待麦种晾干即可播种,播种深度不宜超过5厘米。药剂拌种时要按规定药量使用,不能随意加大用量,防止产生药害。
药剂防治
(一)苗期(播种至越冬前)
冬前苗期重点防治蚜虫、红蜘蛛和潜叶蝇等,并注意化学除草。
11 月中下甸,小麦 3~5叶期,日平均温度在10°C以上时,应及时防除麦田杂章。阔叶杂草每亩用 75%苯磺隆1克或 5.8%双氟磺草胺(麦喜)悬浮剂10毫升或 20%氯氟吡氧乙酸(使它隆)乳油50~60毫升,兑水30千克喷雾防治。单子叶杂草每亩用 3%甲基二磺隆(世玛)乳油30毫升或6.9%精恶唑禾草灵(骠马)水乳剂 60~70毫升或 10%精恶唑禾草灵(骠马)乳油30~40毫升,兑水30 千克喷雾防治。对麦黑潜叶蝇发生严重麦田,亩用 4.5%高效氯氰菊酯30毫升加水 40-50 千克喷雾或用1%阿维菌3000~4000 倍液喷雾,同时兼治小麦蚜虫和红蜘蛛。
(二)返青拔节期
重点防治麦田草害和纹枯病,挑治麦蚜、麦蚴蛛。
1.早控草害
冬前没防除杂草或春季杂草较多的麦田,应于小麦返青期,日平均温度在10℃以上时防除麦田杂草。防除药剂同苗期。
2.小麦纹枯病
小麦起身至拔节期,气温达到10~15°C是纹枯病盛发期。每亩用 12.5%烯唑醇(禾果利)可湿性粉剂20~30克,或1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100克,或5%井冈霉素可湿性粉剂100~150克,加水50千克喷雾。重发田块,隔7~10 天再喷一次。一般趁上午露水未干时用药,注意加大水量,将药液喷洒在麦株茎基部,以提高防效。
3.孕穗期至扬花灌浆期
为减少田间作业次数,提高工效,在孕穗期至灌浆期将杀虫剂、杀菌剂与磷酸二氢钾(或其他预防干热风的植物生长调节剂、微肥)混配,叶面喷施,一次施药可达到防虫、防病、防干热风的目的。安徽省小麦生育后期常发生的病虫害是赤霉病、白粉病、锈病、蚜虫、吸浆虫,一喷三防的药剂可选用:每亩用 15%三唑酮粉剂80~100克、36%多·酮悬浮剂120~140克、10%吡虫啉 10~15克,磷酸二氯钾100~150克,兑水 50千克叶面喷施1~2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