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六安市委 六安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六安市建设“四最”营商环境实施方案》的通知

浏览次数: 信息来源:经信委 发布时间:2018-12-29 00:00    文字大小:[ ]   背景色:       

各县区委和人民政府,开发区、示范园区工委和管委,市直各单位:

        现将《六安市建设“四最”营商环境实施方案》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中共六安市委

六安市人民政府

2018年4月27日

 

六安市建设“四最”营商环境实施方案

 

        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改善营商环境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落实《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创优“四最”营商环境的意见》(皖政〔2017〕120号),深化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结合我市实际,提出如下实施方案。

        一、总体要求

        围绕省政府建设“全国审批事项最少、办事效率最高、投资环境最优、市场主体和人民群众获得感最强”省份的目标,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优化政务服务供给,坚持问题导向、需求导向和目标导向,着力解决阻碍经济发展的“堵点”、影响干事创业的“痛点”和市场监管的“盲点”,切实增强政务服务的主动性、精准性和实效性,营造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营商环境,充分激发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推动我市“四最”营商环境走在全省前列,奋力谱写新时代幸福六安建设新篇章。

        二、主要任务

        (一)持续减少审批事项 

        1.深化商事制度改革。(1)全面实施“多证合一、一照一码”。抓好《安徽省全面实施“多证合一”改革方案》(皖政办〔2017〕67号)贯彻落实。深化部门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实现申请材料“一次提交、部门流转、一档管理”。(市工商质监局牵头负责)(2)启动“证照分离”改革试点。推动“照后减证”,大幅降低市场准入门槛。(市编办牵头负责,市工商质监局、市政府法制办,开发区管委等按职能分工负责)(3)大力推进“证照联办、并联审批”。建立证照联合办理机制,实行证照并联审批,分批公布证照联办事项目录,破解市场“准入不准营”难题。(市工商质监局、市政务服务中心、市政府办公室等按职能分工负责)(4)推进“先照后证”改革。严格执行企业工商登记前置、后置审批事项目录,切实履行“双告知”职责。(5)提高企业登记效率。进一步完善企业登记全程电子化,努力实现市场主体登记“最多跑一次”或“一次不跑”。推进企业名称登记改革,建设完善企业名称查询比对系统,切实提高企业名称查询、选择、审查的自动化程度,实现企业登记名称网上自主申报,有效解决企业“起名难、效率低”问题。(6)推进实施企业登记“政银合作”。积极与商业银行对接开展合作,扩大代办企业登记服务的银行网点覆盖面。(市工商质监局牵头负责)

        2.大力推进项目审批标准化及简化优化。(7)加快投资项目审批事项、服务指南标准化。严格执行省统一的企业投资项目和政府投资项目审批事项标准化清单、办事指南及通用格式文本。(市发改委牵头负责)(8)积极创新环境影响、安全等评价审批管理方式。根据建设项目环境影响和安全风险程度实施分类管理,推行免于办理评价、网上在线备案、承诺备案管理、简化评价内容等措施。(市环保局、市安监局按职能分工负责)(9)全面实施建设项目环境影响登记表网上备案。(市环保局牵头负责) 

        3.积极开展联合测绘、联合踏勘、联合审图、联合验收。(10)开展联合测绘。将规划核实竣工测量、土地勘测、房屋面积测绘实行联合办理。设置联合办理窗口,实行“一次受理、一次收费、一次测量、分编报告”的工作方式,将测绘结果分别提供给规划、国土部门和不动产交易机构作为规划竣工核实、用地复核验收和不动产交易的依据,并根据测绘工作量的减少,合理降低测绘收费。(市政务服务中心牵头负责,市规划局、市国土局、市住建委等按职能分工负责)(11)开展联合踏勘。推进实施规划选址、水资源论证报告书及水土保持方案审批、建筑工程消防设计审查、人防工程建设设计审查、环境卫生设施许可、防雷装置设计审核、河道管理范围内建设项目工程建设方案审批等现场联合踏勘。(市政务服务中心牵头负责,市规划局、市住建委、市人防办、市环保局、市卫计委、市水利局、市气象局等按职能分工负责)(12)开展联合审图。建立施工图联合审查信息管理平台,整合住建、人防、气象、消防等图审环节,实行“一口受理、并联审查、一次告知、限时办结”。将各项施工图审查的法律依据、审查内容、报审资料、承诺时限和收费进行网上公示,并实现图纸审查意见网上即时下载。同步建立健全会审机制,避免项目单位因部门审查要求、标准不一带来的“多头改、协调难、跑断腿”现象,努力实现建筑工程施工图审查10个工作日内完成。(市政务服务中心牵头负责,市住建委、市人防办、市气象局、市消防支队等按职能分工负责)(13)开展联合验收。推进重点项目具备竣工验收条件的工程项目,实施统一受理、统一现场验收、统一送达验收文件的联合验收方式,实行多个部门一次性集中上门验收,变串联验收为并联验收。(市政务服务中心牵头负责,市发改委、市规划局、市住建委、市人防办、市消防支队、市环保局、市水利局、市气象局等按职能分工负责)(14)除使用中央补助资金的项目外,按照国家规定,企业投资项目不再由政府组织综合验收。(市发改委牵头负责,市相关行业主管部门按职能分工负责) 

        4.探索开展投资项目区域评价、多评合一。(15)开展区域评价。对已经整体规划、主导产业明确、功能定位清晰的开发园区、产业聚集区,开展环境评价、日照分析、水土保持、防洪影响、交通影响、矿产压覆、地质灾害(报国务院、省政府审批的建设用地项目除外)、气候可行性论证、文物保护、地震安全、安全预评价等区域评价、多评合一,由政府委托统一进行评价评估。(市发改委牵头负责,市环保局、市规划局、市住建委、市水利局、市国土局、市文广新局、市地震局、市气象局、市安监局等按职能分工负责)(16)简化优化评估。入驻区域符合整体规划、主导产业、功能定位的投资项目,可不再单独进行评价或简化评价手续。(市发改委牵头负责)

        5.衔接落实好省下放的初步设计审批职能和权限。(17)水运工程、公路建设、水利基建项目的初步设计,分别由县级以上交通、水行政主管部门依据行业管理职责负责审批。(18)省投资主管部门批准立项的地方政府投资项目(水利工程除外),申请中央预算内投资补助的初步设计,由市投资主管部门或行业管理部门审批。(19)省统筹资金安排补助的地方政府投资项目,按照隶属关系,初步设计由所在地投资主管部门审批后抄送省投资主管部门。(市发改委牵头负责,市水利局、市交通运输局等按职能分工负责) 

        (二)推行“不见面”审批服务 

        6.加快政务服务“一张网”建设。(20)积极做好政务服务运行管理系统的推广应用。以全市统一的“互联网+政务服务”平台为载体,扩展服务向基层延伸,实现“互联网+政务服务”市、县、乡、村四级全覆盖,企业和群众办事实现一个入口、一网通办,开启“一网一门”政务服务事项网办新模式,实现政务服务“一张网一扇门,群众办事不求人”。(市政务服务中心牵头负责,市政府办公室按职能分工负责)(21)推进政务信息资源整合共享。加快建成全市数据共享交换平台,整合政务服务数据资源,推进部门政务信息统一接入数据共享交换平台,打破“信息孤岛”,实现部门信息互联互通、互认互享,实行“一个部门管数据”。(市政府办公室牵头负责,市相关部门按职能分工负责)(22)完善政务服务事项目录清单和实施清单。进一步简化优化服务流程,提升政务服务事项网上办理深度,最大程度方便企业和群众办事。(市编办、市政务服务中心按职能分工负责)(23)各地、各部门涉企投资项目核准备案、报建等事项与政务服务平台实时互通,实现证照批文、材料等数据共享。(市发改委、市政府办公室按职能分工负责) 

        7.推进投资项目集中统一审批。(24)实行“六统一”制度。除涉密项目外,企业投资项目实行统一平台、统一赋码、统一受理、统一办理、统一监管、统一服务。(市发改委牵头负责)(25)企业办理项目核准或备案,以及城乡规划、土地使用、环境保护、能源资源利用、安全生产等相关手续,通过投资项目在线审批监管平台“一口受理、并行办理,分工负责、并联审查”,项目核准、备案机关及其他审批监管部门统一通过在线平台受理项目申请。(市发改委牵头负责,市规划局、市国土局、市环保局、市安监局等按职能分工负责)(26)推动投资项目在线审批监管平台与市级“互联网+政务服务”平台对接,实现数据互联互通,全流程可查询、可监督。(市政府办公室牵头负责,市发改委、市政务服务中心按职能分工负责) 

        8.推进企业投资等项目代办。(27)实行代办制。在各级政务服务中心和省级以上开发园区、产业聚集区推行企业投资等项目全程代办制度,建立代办员队伍,加强代办员队伍的培训和管理,为企业提供接洽、联系、申请、办结等全流程、精准化的无偿服务。(28)提供专门服务。对符合当地产业发展方向的投资项目,特别是重大项目,实行专人负责,一对一精准服务,跟踪解决疑难问题。(市政务服务中心,各县区人民政府,开发区、示范园区管委负责)(29)建立“容缺预审机制”。企业在取得土地证前的时间“空窗”,可预先进行材料共享、分头预审,引导企业补全审批要件,待完备土地手续后,将预审批结果转换为正式审批意见。(市发改委牵头负责)

        9.实行“不见面”送达。(30)加强与邮政速递业务合作,对政务服务事项办理结果,由办事群众自主选择窗口自取或快递送达。(31)加强审批事务与微博、微信以及手机移动客户端的嵌入与应用,实现“两微一端”推送。(32)增强政务服务的公开度透明度,凡是群众和企业到政府办理的审批事项和公共服务事项,全流程都可以通过网上查询。(市政务服务中心、市政府办公室按职能分工负责) 

        (三)全面提升行政服务效能 

        10.推进“最多跑一次”。(33)在各级政务服务中心推行窗口办事“一次办结”,在申报材料齐全且符合法定形式情况下,从受理申请到作出办理决定、形成办理结果的全过程,实现办事人“一次上门”或“零上门”。(34)对窗口进驻事项进行全面梳理论证,通过改革创新、窗口整合、流程优化、服务配套,分批推出“一次办结”事项清单,到2018年年底全面实现群众和企业到窗口办事“最多跑一次、多次是例外”,最大程度利企便民。(市政务服务中心牵头负责)(35)加快窗口按主题分类设置改革,推进“一窗受理,集成服务”。按照“减层级、减事项、减材料、减环节、减时间”要求,完善综合受理区功能设置,建立“前台综合受理、后台分类审批、统一窗口出件”的一口办理服务模式,发挥窗口在网上受理、网上办理、网上反馈中的枢纽作用。(36)深化“两集中、三到位”。实现所有应进驻政务服务中心的权力事项和服务事项“应进全进”,推动“两集中、三到位”真正落在实处。(市政务服务中心牵头负责,市相关部门按职能分工负责)(37)推进水、电、邮、燃气、通讯、交通、数字电视等涉及个人“家事”的公共服务事项进驻政务服务中心。(38)提高群众网办水平。在实体大厅设立导办型自助服务区,指导引导企业群众利用互联网办理政务服务事项。(市政务服务中心牵头负责)(39)实施“13550”行动。努力实现公共服务项目1个工作日内、开办企业3个工作日内、不动产权证5个工作日内、工业建设项目施工许可证50个工作日内完成审批服务手续。(市政务服务中心、市工商质监局、市国土局、市住建委按职能分工负责)(40)推行市民卡工程。推行集公交、出租、医疗、水、电、邮、燃气、金融、养老、医保、商业、身份信息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六安市民卡”,实现“城市一卡通”。(41)提升供水、供电、邮政、燃气、数字电视、公交、医院、通讯、银行、火车站等承担公共服务职能单位的服务能力建设,增强人民群众美好生活的获得感。(市政府办公室牵头,市相关行业主管部门按职能分工负责)

        11.优化建设用地审批流程。(42)在用地预审阶段,不再对补充耕地和征地补偿费用、矿山项目土地复垦资金安排情况进行审查,不再对单独选址的审批类建设项目进行是否开展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审查,不再对单独选址的审批类建设项目是否压覆重要矿产资源进行审查。(43)实行建设用地县级组卷、市级审查、省级审批、网上审查、网上补正、网上公开并下载建设用地批复。(44)充分利用省级征地信息公开平台,实现建设用地审查报批过程信息同步公开。(市国土局牵头负责) 

        12.推行企业承诺制。(45)推进企业投资项目承诺制改革,在省级以上开发园区、产业聚集区先行试点承诺制,实行无审批管理,推动更多项目事项管理由事前审批向加强事中事后监管服务转变。企业按照设定的准入条件和标准,作出具有法律效力的书面承诺,除法律法规有明确规定必须履行的审批手续外,相关部门在预审公示后,企业即可开工建设。(46)探索“先建后验”,除法律法规有明确规定外,相关行政许可事项在投产前完成即可,项目竣工后企业按照承诺书要求提交验收报告,验收合格后即可投产。(47)严格执行省统一项目准入标准清单、企业承诺事项标准清单、企业承诺书样本,加强政策咨询、技术指导和事中事后监管服务,实现政府定标准、企业作承诺、过程强监管、失信有惩戒。(市发改委牵头负责) 

        13.推行“减证便民”。(48)深化证明类事项清理规范,优化完善六安市证明类事项清单,建立县区证明类事项清单。所有证明材料,凡没有法律法规依据的一律取消,能通过个人现有证照证明的一律取消,能采取申请人书面承诺方式解决的一律取消,能通过网络核验的一律取消。(49)健全部门间联络会商、业务对接机制,对必要的证明材料通过网络查证,实行互认共享,减少不必要的重复举证。(市编办牵头负责,市政务服务中心按职能分工负责) 

        (四)优化企业经营环境 

        14.构建行政机关涉政事务政府购买服务机制。(50)清理规范全市行政机关与涉政中介机构脱钩工作。(市发改委、市民政局按职能分工负责)(51)依照规定应由行政机关委托中介服务机构为其行政审批提供的技术性服务,纳入行政审批程序,由行政机关委托开展。(市编办牵头负责)(52)行政机关在行政审批过程中委托开展的技术性服务活动,必须通过竞争方式选择中介服务机构,服务费用由行政机关支付并纳入本部门预算。(市财政局牵头负责)(53)加快培育具有多种资质的综合性全能型中介机构或中介机构联合体,按照全省统一的网上“中介超市”要求,加快建设我市网上“中介超市”。(54)设立涉政事务政府购买服务中介数据库,行政机关涉政事务通过中介数据库,面向社会选择服务提供方。(55)加强中介机构信用监管,建立健全中介机构信用评价指标体系、行业诚信档案和退出机制。(市发改委、市民政局按职能分工负责)

        15.进一步降低企业制度性经营成本。(56)优化市县乡三级公共服务清单和市县两级行政权力中介服务清单,推动行政许可事项名称、依据、数量“三统一”和“颗粒化”分解,切实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市编办牵头负责)(57)严格执行涉企收费清单制度,落实国家和省清理规范政府性基金和行政事业性收费政策,财政供给单位收费全面纳入综合预算管理,动态调整并公布市级涉企收费清单。(市发改委、市财政局按职能分工负责)(58)严格落实国家和省涉企收费项目降费优惠措施。(59)严格执行国家、省电力优惠政策,减少企业电费支出。(市发改委牵头负责) 

        16.清理和减少各项检查。(60)规范税务、工商、文化、环保等各类检查,清理交通领域各类罚款和检查。自行组织对企业的执法检查,必须制定年度计划、公开公告,不准重复检查、多头检查、随意处罚。完善行政处罚裁量权基准制度,健全企业执法检查回访机制,严格执行处罚案件问责制。(市政府法制办牵头负责)(61)大力推广“双随机、一公开”监管,推动跨部门联合检查,大力推进综合执法、联合执法,逐步实现“多帽合一”。实行“一次抽查、全面体检、综合会诊”,实现“一张表格管检查”,提高检查的效率、质量和效果。(市工商质监局牵头负责)

        17.推进市场监管规范化建设。(62)建立健全“打、控、防、管”市场综合监管体系,强化反垄断和反不正当竞争执法。加大企业违法违规惩戒力度,实行巨额惩罚性赔偿制度,维护公平公正的市场环境。创新监管方式,推进协同监管、大数据监管和智能监管。(市工商质监局、市商务局等按职能分工负责)(63)完善质量监管体系,夯实标准化、计量、认证认可、检验检测等国家质量基础,加强产品质量预警和风险防范工作。(市工商质监局牵头负责) 

        18.扩大市场主体信用信息应用。(64)加快推动公共信用信息服务平台、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安徽)与一体化网上政务服务平台对接,实现数据交换共享。(65)推进市场主体信用信息应用,实施市场主体守信联合激励和失信联合惩戒。对被列入经营异常名录或者严重违法企业名单的企业,在政府采购、工程招投标、国有土地出让、授予荣誉称号等工作中,依法予以限制或者禁入。(66)信用信息查询使用作为必要环节嵌入投资项目在线审批、“互联网+政务服务”许可办件和政府工程招投标等系统流程中。(67)根据企业信用状况实施精准服务,加大对信用等级高的企业支持力度,采取绿色通道和容缺受理等便利服务措施。(68)通过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安徽)查询企业信用信息,及时公开企业经营异常名录信息、违法违规信息和“双随机、一公开”执法检查结果。(市发改委牵头负责,市工商质监局、市政府办公室、人行六安中心支行按职能分工负责) 

        19.信守招商承诺。(69)各地、各部门在招商引资过程中,不得作出违背现行法律、法规、规章和国家有关政策,不能落实或者超出本级人民政府职权职能范围内的政策承诺。招商引资成果坚持“谁签约、谁公开”的原则,分级分层在市、县区政府网站公开,接受社会监督。(70)各地、各部门要严格兑现其依法作出的经济社会发展规划、行政许可决定、招商引资书面承诺等,不得随意改变。因公共利益或者其他法定事由确需撤回或者变更的,应当依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进行。(市招商局,各县区人民政府,开发区、示范园区管委负责)(71)完善法治化、国际化、便利化的营商环境,全面落实国家和省关于外资准入等改革举措,完善项目协调服务机制和项目落实责任制,进一步扩大外商投资规模,提高引进外资质量。(市商务局牵头负责) 

        20.积极弘扬企业家精神。(72)完善政企沟通机制,构建“亲”“清”政商关系。多渠道、多方式大力宣传企业的重要社会贡献,弘扬创新、创造、奉献的企业家精神和工匠精神,提振企业家信心,推动创新创业。(73)按有关规定组织开展优秀企业家评选表彰活动,在全社会营造尊重企业家、爱护企业家的良好氛围。(74)实施企业家培训计划。(市经信委牵头负责,市人社局、市工商联等按职能分工负责) 

        三、保障机制 

        21.加强组织领导。(75)建设“四最”营商环境是落实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深化“放管服”改革的重大部署,各级党委、政府要高度重视,抓紧抓实,并纳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内容。加强宣传引导,形成社会共识,营造浓厚氛围。成立市建设“四最”营商环境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统筹协调和监督落实,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政务服务中心。(市委改革办、市政府办公室、市委宣传部、市政务服务中心牵头负责)(76)市政府办公室会同市政务服务中心、市发改委、市经信委、市住建委、市商务局、市工商质监局、市编办、市政府法制办等部门建立建设“四最”营商环境工作协调机制,实行工作例会制度。(市政府办公室、市政务服务中心牵头负责)(77)各地、各部门要高度重视“四最”营商环境建设工作,主要负责同志要亲自组织实施,把责任压实到岗、传导到人,打通“最后一公里”。(78)各县区人民政府(管委)要建立相应工作机制,上下联动,系统推进改革。各县区要根据省市的部署要求,抓紧制定工作实施方案;市相关职能部门要根据本意见要求,细化工作任务、明确时间节点,抓紧制定工作推进方案,报领导小组审定后实施。(市相关部门,各县区人民政府,开发区、示范园区管委负责) 

        22.切实保障市场主体合法权益。(79)完善促进民间投资和民营经济发展政策措施,完善产权保护制度,依法保护产权。(市发改委、市经信委、市科技局、市政府法制办按职能分工负责)(80)建立涉及产权纠纷的中小企业维权机制。(市司法局牵头负责)(81)建立投诉举报机制,凡是企业对损害营商环境的投诉举报,必须在7个工作日内书面答复。(市商务局、市招商局、市政务服务中心,各县区人民政府,开发区、示范园区管委负责)

        23.优化枢纽调度机制。(82)实行“一号答”。推进非紧急类政务服务热线电话整合到市级12345热线电话,实现所有项目业主、企业和群众到政府办理的审批、服务事项,都可通过12345热线电话,详细了解办事流程、所需材料和其他相关事项。(市政府办公室牵头负责)(83)建立企业群众诉求“响应机制”。各级政务服务中心要及时梳理汇总项目业主、企业、群众的诉求和期盼,通过政务服务“一张网”等,第一时间分解到有关单位,明确反馈时限,提出有关要求,形成任务交办单。(市政务服务中心牵头负责)(84)责任单位要对照任务交办单,一项一项落实、一个一个销号,在规定时限内将办理结果反馈给诉求方,同时抄报政务服务中心。(市相关行业主管部门按职能分工负责)(85)各级政务服务中心通过定期调度、专项督察等,跟踪办理情况和办理结果,确保项目业主、企业和群众满意。(市政务服务中心牵头负责)

        24.建立量化考核机制。(86)制定建设“四最”营商环境考核办法。将各县区政府(管委)、市直相关单位建设“四最”营商环境工作纳入市年度综合考核内容,根据工作职能、工作性质等,分别建立“四最”营商环境评价体系,制定考核办法。设置不同考核指标、权重、程序等,科学确定分值和等次,重点考核效能提升、问题解决、群众满意等,亮点工作可予以加分。(87)实行明察与第三方评估、单位自查与日常巡查、评分与晒分等相结合方式,综合考核各地、各单位营商环境建设情况。(88)对各县区政府(管委) “四最”营商环境落实情况进行赋分排名,与市直相关单位一并实行月调度、季测评,半年通报、全年考评,并充分运用考核成果,对工作落实不积极、不到位、不见效或进展缓慢的单位及其负责同志,按有关规定执纪问责、严肃处理。(市政府办公室、市效能办、市委组织部、市纪委监委机关、市政务服务中心牵头负责)

        附件:六安市建设“四最”营商环境工作领导小组

 

六安市建设“四最”营商环境工作领导小组

 

        组     长:叶露中  市委副书记、市长

        副  组  长:陈家本  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

                    束学龙  市委常委、副市长

                    陆  纯  市政府秘书长

        成   员:徐其进    市委副秘书长、市委办公室主任

             杨春林  市政府副秘书长、市规划局局长

                    王源成  市委组织部副部长

                    王永峰  市委组织部副部长、市人社局局长

                    关传兵  市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

                    袁孝友  市编办主任

                    周德福  市发改委主任

                    许秀旗    市教育局局长

                    鲍来花  市科技局局长

                    王友年  市经信委主任

                    黄  昕  市民委主任

                    张仁幼  市公安局政治部主任

                    潘  健  市民政局局长

                    方厚奇  市司法局局长

                    汪  斌  市财政局局长

                    李修俊  市国土局局长

                    冯先民  市环保局局长

                    许明力  市住建委主任

                    李卫东  市交通局局长

                    赵  权  市农委主任

                    张克定  市水利局局长

                    江善林  市林业局局长

                    时  军  市商务局局长

                    魏  武  市文广新局局长

                    周自伦  市安监局局长

                    漆学敏  市旅游委党组书记

                    王振华  市粮食局局长

                    王聿炎  市政府法制办主任

                    程  刚  市工商质监局局长

                    方志龙  市食药监局局长

                    罗  平  市人防办主任

                    戴立文  市招商局局长

                    汪英来  市金融办主任

                    李育新  市政务服务中心主任

                    漆学富  市公共资源交易监督管理局局长

                    徐德成  市住房公积金中心主任

                    郑  中  市政府办公室副主任

                    惠  群  市国税局局长

                    苏自勤  市地税局局长

                    周  俊  市气象局局长

                    孟凡征  人行六安市中心支行行长

                    邱陆兵  六安银监分局局长

                    张作德  市消防支队支队长

        领导小组负责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关于创优“四最”营商环境的决策部署,统筹协调全市“四最”营商环境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政务服务中心,负责落实市委、市政府建设“四最”营商环境重大决策部署;制定市营商环境建设工作规划和年度计划,拟订加强和优化全市营商环境建设的政策、措施和制度并负责组织实施;负责组织指导、统筹协调各县区、各部门营商环境建设工作;负责全市营商环境建设的监督、检查和考核工作,受理相关投诉、举报,对营商环境建设违法违纪行为进行复核,并按有关规定进行移交;承担领导小组日常工作。陆纯同志兼任办公室主任,徐其进、杨春林、李育新(常务副主任)、周德福、袁孝友同志兼任办公室副主任,办公室下设综合推进组、技术保障组、督查考核组。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确定一名科室负责人为联络员。

文件下载
政策咨询

如果您对该政策文件有疑问,可以拨打标题上方的电话咨询相关部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