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安市推进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行动方案公布

浏览次数: 信息来源:霍邱县发改委 发布时间:2020-04-17 10:19    文字大小:[ ]   背景色:       


 

中共六安市委六安市人民政府印发了《六安市推进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行动方案》,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县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六安市推进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行动方案》主要内容如下。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二)发展定位

(三)发展目标

二、建设区域中心城市,构建协调联动新格局

(一)建成大别山区域中心城市

(二)建设合肥都市圈中心城市

(三)建设淮河生态经济带中心城市

三、聚合高端创新要素,打造创新发展新体系

(一)构建高水平创新创业平台体系

(二)促进科技创新成果转化

(三)优化创新创业环境

四、加快承接产业转移,培育产业发展新动能

(一)大力发展新兴产业

(二)提升优势传统产业

(三)培育布局未来产业

(四)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

(五)完善承接产业支撑体系

五、扎实推进乡村振兴,开拓城乡融合新局面

(一)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

(二)大力发展现代农业

(三)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

(四)提升乡村发展品质

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构筑互联互通新支撑

(一)构建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二)推进水利基础设施网络体系建设

(三)打造现代化能源体系

(四)完善信息基础设施

七、推动环境共保联治,建设生态宜居新家园

(一)筑牢绿色生态屏障

(二)推进环境污染联防联治

(三)促进资源节约集约利用

八、主动参与区域分工,拓展开放合作新空间

(一)共建对外开放高端平台

(二)培育区域竞争新优势

(三)推进投资贸易自由化便利化

(四)协同建设统一开放市场体系

九、增强民生保障能力,高公共服务新水平

(一)协调发展教育文体事业

(二)共建共享医疗卫生服务

(三)统筹做好就业与社会保障

十、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二)建立推进机制

(三)完善政策体系

(四)强化项目支撑

(五)抓好督促落实

习近平总书记从推动党和国家事业长远发展、完善我国改革开放空间布局出发,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对于参与全球合作竞争、引领全国高质量发展具有重大政治意义、时代意义和实践意义。为深入贯彻落实《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简称《规划纲要》)和《安徽省实施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行动计划》(简称《行动计划》),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中主动作为,借梯登高,借势发展,结合六安实际,制定本行动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的重要指示批示及视察六安重要讲话精神,着眼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以时不我待的精神境界和敢日月换新天的气魄格局,切实增强大局意识、使命意识、机遇意识,紧扣一体化高质量两个关键,树立一盘棋思想,按照创新共建、协调共进、绿色共保、开放共赢、民生共享基本原则,全面融入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着力加强协同创新产业体系建设,着力提升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着力强化生态环境共保联治,着力加快公共服务便利共享,在提升配置全球资源能力和创新策源能力,建成我国发展强劲活跃增长极进程中,融入六安元素、贡献六安力量。

(二)发展定位

坚决服从服务国家战略大局,坚持一体化发展导向,加强与长三角城市等高对接,彻底转变粗放发展方式,对标实现与沪苏浙地区高质量一体化发展。创新合作方式,加大合作力度,把六安打造成为大别山区域性中心城市、合肥都市圈协同创新产业基地、长三角绿色农产品加工供应基地、全国知名红色旅游示范基地和康养基地。

——大别山区域性中心城市。发挥我市承东启西、左右逢源优势和区域战略叠加的政策优势,突出特色发展、承接发展、错位发展、融合发展导向,按照《大别山革命老区振兴发展规划》《淮河生态经济带发展规划》提出的大别山核心区、淮河中西部内陆崛起区的定位,加快建设大别山区省际交汇区域性中心城市,成为衔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和中部地区崛起两大国家战略的重要节点,辐射带动周边地区协同发展。

——合肥都市圈协同创新产业基地。坚持创新作为现代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和引领新发展的第一动力,在新旧动能转换中把握机遇,后发先至,瞄准世界科技前沿,面向国家和省重大战略需求,通过承接、吸纳、集聚、创新,高起点培育布局高端高新产业和新兴产业,大力发展智能制造、航空制造、新型显示、氢能源、新材料等产业集群。依托合六经济走廊,发挥合肥市创新优势,建设连接长三角的智慧经济廊道,推动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区块链、AI5G、量子信息、生命健康等技术创新,打造数字经济产业集群。

——长三角绿色农产品加工供应基地。聚焦绿色、健康、高端需求,大力培育三品一标农产品,深入开展特色农产品地理地标认证、生态绿色质量监控,培育大别山地理标志农产品品牌。大力创建一批特色农产品优势区,推进优质农产品种植与深加工,配齐冷链物流,构建优质农产品产供销一体化产业体系,建成长三角绿色农产品加工供应基地。

——全国知名红色旅游示范基地和康养基地。强化红色文化传承,把弘扬大别山精神与弘扬红船精神等结合起来,深度开发红色、生态、文化旅游资源,鼓励引导各类资本布局建设一批健康医疗、养生养老项目,打造长三角地区红色旅游首选地,休闲旅游后花园,健康养生常住地。

(三)发展目标

2025年,主要经济指标增幅高于全省平均水平,人均水平与长三角中心区、全省差距明显缩小,科创产业、城乡区域、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公共服务、体制机制等领域一体化取得实质性进展。

——科创产业融合水平显著提升。主动融入长三角区域协同创新体系,在科创平台、人才、技术等领域全面合作,聚焦高新基全产业链项目体系建设,搭建若干联合创新平台,形成1-2个在长三角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创新产业集群。全市研发投入强度达到2%左右,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18%左右。

——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水平显著提升。与长三角中心区、合肥都市圈城市联动机制有效运转,合六经济走廊示范作用初步发挥,城市能级显著提升,城乡融合、乡村振兴取得明显成效。全市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控制在2.23:1以内,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52.5%

——基础设施联通水平显著提升。大别山对外联通通道工程全面实施,铁路、公路通达能力明显提升,支线机场、通用机场和六安港等项目加快推进,多式联运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初步形成。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加快建设、智慧应用加快拓展,水安全保障能力持续加强。全市铁路总里程达到570公里,高速公路里程达到780公里,5G网络覆盖率达到80%

——生态环保共治水平显著提升。绿色振兴的生态本底进一步夯实,长三角生态屏障功能充分发挥。环境联防联治体系更加健全,突出环境问题得到有效治理,大别山生态补偿机制进一步完善。全市细颗粒物(PM2.5)平均浓度、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国控跨界河流断面水质达标率达到国家、省考核要求,单位GDP能耗下降完成省下达任务。

——公共服务共享水平显著提升。基本公共服务保障水平、共享水平逐步提升,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求基本满足。全市人均公共财政支出增速达到全省平均水平,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1.1年,人均期望寿命达到78岁。

——一体化制度机制基本建立。制约一体化发展的行政壁垒和体制机制障碍有效破除。资源要素有序流动,统一开放市场初步建立。对外开放水平显著提升,制度性交易成本明显降低,四最营商环境基本形成。

2035年,与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体制机制高效运转,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产业分工与互补的协调发展格局基本形成,创新创造创业活力充分释放,城乡差距进一步缩小,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全面实现,基本公共服务水平趋于均衡,生态环境更加优化,人民基本生活保障水平与长三角平均水平大体相当,现代化经济体系基本形成,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格局基本构成,六安大别山革命老区绿色振兴蓝图全面实现。

二、建设区域中心城市,构建协调联动新格局

按照安徽省一圈五区空间发展布局,深入贯彻《安徽省建立更加有效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实施方案》,放大国家、省重大区域战略叠加优势,进一步提升城市发展定位,加强与长三角中心区城市深层次合作,深化与淮河生态经济带中西部城市高效联动,深入推进合肥都市圈城市协同发展,高水平建设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辐射带动大别山革命老区绿色振兴、协调发展。

)建成大别山区域中心城市。围绕提升城市能级,全面增强城市综合承载能力和辐射带动能力。1)增强建设中心城市感召力和认知度。按照《大别山革命老区振兴发展规划》赋予六安大别山核心区和区域性中心城市的战略定位,强化大别山区域中心城市舆论宣传与意识培养,增强全市上下对建设区域性中心城市的感召力、认知度和自豪感。(2)加快提升中心城市品质。大力推进东部新城、西部新区、绿色城南更高质量发展,提升人口集聚力,改善城市人居环境,补齐城市基础设施和城市功能短板,建成充满活力、独具魅力、宜居宜业宜游的大别山区域中心城市。(3)建设各具特色的县城和集镇。支持霍邱立足资源优势,建设滨水之都、皖西钢城;支持金寨、霍山深度开发红色、生态、文化等资源,建设康养之都;支持金安积极对接合肥运河新城,协同推进空港经济示范区建设,打造合肥都市圈高质量一体化发展试点示范;支持舒城发挥合肥都市圈“桥头堡”“后花园”优势,打造产业发展“金三角”“绿三角”;支持裕安、叶集强化中心城市功能配套,形成实力增强、特色鲜明的发展新格局。支持重点乡镇统筹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布局,增强产业发展能力,培育建设一批产业特色鲜明、生态环境优美、体制机制灵活、人文气息浓厚、宜居宜业宜游的特色小镇。

专栏1  城市建设提升工程

完善城市交通设施。畅通内环线,构建以长安路、G312、西环路、华山路为边界全长约27.4公里的城市内环线。打通外环线,以寿春路、一元大道、金裕大道、西规划道路为边界,构建全长约68.7公里的城市外环线,推进实施金裕大道东延、一元大道南延和北延以及西边规划道路建设等工程提升城区路网,推进解放路、皖西路、磨子潭路、大别山路等老旧道路改黑,实施部分主干道路立体化改造,加快支线道路续建新建。完善对外交通,打通城市与济广高速沪陕、沪蓉高速S329等高速公路和国省干联系完善城市慢行交通系统建设。

提升城市配套功能。补齐给排水设施短板,推进电力设施建设,强化燃气、供热设施建设,建设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加强城市停车场建设和管理,完善城市通信设施。提升城市公共服务功能,加快教育、医疗、养老设施建设,新建一批公办学校、公办幼儿园、医院、保健院、社区康养中心等。

)建设合肥都市圈中心城市。围绕提升合肥省会城市能级,加快都市圈同城化步伐,推动共建具有较强影响力的国际化都市圈、支撑全省发展的核心增长极。(4)加快合六经济走廊建设。把合六经济走廊建设作为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和合六同城化发展的关键抓手和核心平台,全面实施《合六经济走廊发展规划(2020-2025年)》,按照龙头带动、优势互补、统筹协调、系统推进的总要求,六安、合肥各扬所长,强化分工合作、错位发展,提升区域发展整体水平和效率,实现产业布局系统化、营商环境便利化、公共服务一体化,合六同城化,加快打造“两地一区”,建设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科技创新策源地、新兴产业聚集地和绿色发展样板区。(5)推动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对接长三角、合肥都市圈基础设施专项规划,畅通长三角和合肥都市圈高铁通道,加快高速公路、国省干线公路建设,完善航空水运对接,发挥国家公路运输枢纽城市作用,打造综合交通枢纽点,全面融入长三角一体化综合交通体系。(6)增强产业支撑能力。提升装备制造(人工智能)、绿色食品、新能源(新能源汽车)、电子信息、采矿冶金(新材料)大主导产业,加快集聚集群发展。(7)强化生态屏障地位。严守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和城镇开发边界三条控制线,严格落实三线一单制度,深入实施大别山水环境治理工程,探索建立综合性生态补偿机制,打造共保联治新典范,共建美丽都市圈”“绿色长三角

)建设淮河生态经济带中心城市。全面贯彻落实《淮河生态经济带发展规划》,着力推进淮河生态经济带中西部地区城市联动、合作发展。8)共构协调发展新格局。围绕共建淮河生态经济带中西部内陆崛起区,加强与蚌埠、信阳、淮南、阜阳等城市联动,加快建设菏泽商丘亳州阜阳六安发展轴,密切与武汉都市圈、中原城市群、淮海经济区联系,形成连接长三角、长江中游城市群的东西双向互济开放新格局。(9)共建高效畅通的淮河水道。协同推进淮河航道整治与疏浚工程建设,提升淠河等航道等级,对接引江济淮工程建设,形成通江达海、干支相连、铁水联运、港航配套的现代航运体系。(10)共推沿淮生态廊道建设。强化流域综合治理,完善淮河流域防护林草体系,加强水源涵养区、湿地等保护与修复。按照提升伏牛山桐柏山大别山生态保育功能要求,加快建立大别山区原物种就地保护基地,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完善生态保护及监控体系,增强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稳定性。

三、聚合高端创新要素,打造创新发展新体系

依托四个一创新主平台和一室一中心分平台,汇聚优质创新资源,推动跨区域创新合作,协同推进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技术创新融通发展,全面提升协同创新竞争力。

(一)构建高水平创新创业平台体系。着眼产业链布局创新链,发挥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牵引带动作用,形成多点支撑、多层并进的创新创业平台体系。(11)协同推进科技创新合作。推动与大院大所、长三角区域科研院所战略合作,深化与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战略合作,推进长三角氢能产业一体化技术合作,加强与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对接合作,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汽车)、新材料、生命健康等领域,开展关键核心技术联合攻关,突破一批卡脖子核心关键技术。(12)承接国家重大创新平台功能。依托合六经济走廊,积极承接量子信息科学、新能源、人工智能等国家实验室部分功能,积极参与国家重大科学计划,争取实施一批重大科技项目,推进大科学装置在走廊延伸布局,推动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大型科研仪器、科技文献、科技数据等科技资源高效流动与开放共享。(13)支持各类科技创新平台建设。着眼产业发展,打造一批指向明确的科技创新平台,支持应流集团高性能合金材料制备及成形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和省技术创新中心、安徽工业技术创新研究院(六安)、安徽博微长安电子有限公司国家企业技术中心、安徽明天氢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安徽省院士工作站等重点平台建设,加快六安大学科技园建设。

专栏2  创新平台建设工程

安徽工业技术创新研究院(六安)、安徽博微长安电子有限公司国家企业技术中心、应流集团高性能合金材料制备及成形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和省技术创新中心、六安江淮电机有限公司安徽省电机工程研究中心、六安恒源机械有限公司和合肥工业大学联合组建的安徽省水利机械工程研究中心、皖西学院安徽省中药资源保护与持续利用工程实验室、安徽高迪环保股份有限公司安徽省院士工作站、博士后工作站、安徽明天氢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安徽省院士工作站、六安大学科技园、中国白酒研究院、霍山石斛中药材质量监督检验中心、中国黄茶研究所等

(二)促进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加强科技成果转化区域联动,精准对接高端科技资源,着力构建研究院、产业园、基金群、政策包为一体的成果转化服务体系,促进更多科技成果在我市汇聚转化。(14)参与技术转移转化平台体系建设。积极参与安徽科技大市场建设,主动对接上海国际技术交易市场、江苏省技术产权交易市场、浙江科技大市场,争取参与长三角区域技术市场联盟,协同打造长三角技术转移服务平台和专利信息资源库。(15)建立健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机制。引导鼓励高校、科研院所和技术转移服务机构、技术经纪人等寻找捕捉长三角区域先进技术成果,通过优惠政策、宣传推介等方式,吸引先进科技成果到我市孵化服务平台转化落地。鼓励开发园区设立各类科技成果转化引导基金,联合培养技术转移人才队伍,建立区域技术转移、成果转化、供需对接和利益共享机制。(16)建设科技转化孵化服务平台。通过自建、引入团队和投资机构等方式建设一批高水平众创空间、科技孵化器和生产力促进中心,打造创业苗圃孵化器加速器科技成果孵化链条。(17)激发企业自主创新内在动力。强化企业在技术创新决策、研发投入、技术开发和成果转化中的主体地位,完善科创型初创型企业支持政策,推动创新政策向创新型企业倾斜,探索推行委托开发、技术转让、技术入股、股权激励等多种合作模式。

(三)优化创新创业环境。着力破除阻碍科技创新的体制机制障碍,创新科技金融支持方式,充分激发各类主体创新活力。(18)持续加大研发投入力度。建立企业为主体、政府为引导、市场为引领的研发机制,激励企业持续加大研发投入。加大财政资金投入力度,撬动社会资本、民间投资投入研发活动。(19)推动科技创新引进来。积极参与长三角大型科学仪器协作共用网络建设,推进重点实验室、大型仪器中心与实验装置、分析测试平台等共享,探索与沪苏浙地方政府、科研院所、企业合作设立创新飞地,探索建立研发在外、落地六安的合作模式。积极参与长三角科技创新高质量一体化发展论坛、浦江创新论坛、长三角国际创新挑战赛等各类论坛赛事。(20)推进科技金融深度融合。依托长三角区域性股权市场,建立与上交所科创板对接机制,推进企业孵化培育、规范股改,鼓励高成长性创新企业到科创板上市融资。(21)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落实《六安市扶持高层次科技人才团队创新创业实施细则》,实施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采取持股、技术入股、提供创业基金等灵活方式,畅通吸纳高端领军人才的绿色通道。深入实施返乡创业工程,大力推进“凤还巢”,吸引我市在沪苏浙地区创业、从业人员返乡创业发展。

四、加快承接产业转移,培育产业发展新动能

抓住长三角产业加速转移的有利机遇,全面参与长三角产业分工协作,主动寻求同沪苏浙关联产业和重大企业的合作,在融合中大力发展新兴产业、提升传统优势产业、集聚现代服务业,积极培育未来产业,按照“产业—产业链—产业集群—产业生态”推进思路,打造一批卡不住、拆不散、搬不走的先进制造产业集群,全面构建高质量现代化产业体系。

(一)大力发展新兴产业。着力打造以先进加工制造业为重点的工业经济骨骼,深入推进三重一创建设,依托合六经济走廊积极承接产业转移,突出重点领域和政策支持,补齐、壮大、拓展新兴产业链条,培育做强若干雏鹰”“瞪羚”“独角兽企业,加快一基地、一工程、两专项和市级战新基地建设。(22)新能源汽车。依托恒大新能源、明天氢能等龙头企业,以纯电动车、燃料电池汽车为主攻方向,坚持自主研发与引进合作相结合,培育并带动动力电池、电机、汽车电子、高效变速器等产业链延伸,提升整车生产能力。加强与江汽集团深度合作,提升星瑞齿轮、江淮永达在变速箱及零部件领域的配套能力,推动在合六经济走廊形成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23航空产业依托应流航空、云翼航空、流速飞机等龙头企业,重点发展航空发动机、航空电子设备、航空液压件、飞机航电系统、航空材料等关键设备及零部件,逐步形成轻型、中型、重型多种类型的整机生产能力大力提升航空旅游、抢险救灾、航空培训服务功能,延伸培育航空服务业,建设1-2个航空特色小镇。24)新一代信息技术。加强与沪苏浙地区电子信息企业合作,依托欧菲光、上达、胜利精密、正威电子等龙头企业,完善产业链条,壮大产业规模,优化产业生态,大力发展新型显示、集成电路、人工智能、云计算、区块链等加快推进5G基础设施建设和技术应用,推动信息产业与制造业两化融合创新发展。(25)生物医药。发挥大别山医药生态资源优势,依托“西山药库”,大力发展石斛、断血流、灵芝、茯苓等道地药材,实施中药材规范化种植、药品及相关产品的全产业开发,加快打造生物医药产业集群。

专栏3  新兴产业重点项目

新能源汽车。明天氢能氢燃料电池产业化、市开发区新能源汽车产业园、鸿域汽车及电子精密零部件生产基地、星玛新能源汽车产业园、昇恒智能科技年产5万台(套)各类汽车叉车传动系统零部件制造、金美汽车高端零部件等。

航空产业。应流航空产业园、流速飞机、云翼航空多功能飞行器等。

新一代信息技术。欧菲光显示触控模组及5G智能终端研发制造基地、胜利精密电子产业园、FLED光电产业园、博微长安低空雷达、南聚精密电子产业港、春兴精工通信结构件生产项目、启德科技创业园、中科瑞华产业园、金安柔性集成电路封装基板(COF)、裕安天通电子二期、海瑞通智能通信设备研发及生产基地、金寨半导体功率器件晶圆及封装生产金寨先进光伏制造基地和5G柔性电子新材料基地等。

生物医药。野岭产业园、霍山石斛小镇(太平畈)建设、大别山中草菌药健康产业园、九仙尊石斛深加工、三安生物医药科技产业园、回音必集团安徽制药有限公司迁建、金寨康美来灵芝孢子粉生产、舒城必斐艾西式食品加工、安徽同科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第三类医疗器械生产、天地精华生态饮品基地建设、森湶谷年产1000吨中药饮片产业、裕安德正堂药业植物萃取、裕安中科干细胞再生医学孵化培育项目、裕安富美医疗及医疗器械产业化、安徽大别山中药材交易中心、西山药库医药产业园、西山药博园、济人中药饮片加工皖西道地药材物流、民康血糖监测设备生产等。

(二)提升优势传统产业。大力推进制造强市,培育壮大优势产能,推动采矿冶金、家具建材、绿色食品、纺织服装、机械机电等优势传统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品牌化发展。(26)建设皖北(霍邱)承接产业集聚区。以霍邱铁矿为依托,以钢厂项目为龙头,依托霍邱经济开发区(合肥高新区霍邱现代产业园)规划建设面向沪苏浙的承接产业集聚区,重点发展铁基新材料,延伸培育矿山机械制造、再生资源利用、港口物流等产业。(27)建设长三角重要影响力的家具和绿色节能建材基地。依托中至信、科凡制造等家具行业龙头企业,加快打造叶集·中国中部家具产业园,依托东盾木业等板材龙头企业,加快打造叶集绿色板材特色园区,大力发展高品质模板、结构型胶合板、功能型刨花板、家具用纤维板,提升传统家具、定制家具、智能家居发展水平。依托六安开发区中财新型建材科技产业园等项目,发挥绿色建筑材料产业优势,建成绿色建材和装配式建筑构件基地。28)建设长三角绿色农产品加工供应基地。以丰富优质的农副产品及水资源为基础,坚持生态、高效、可持续发展原则,重点发展粮食精深加工、精制茶、食用油、饮料酒及水饮品、水产品、冷鲜肉、乳制品、脱水蔬菜等绿色食品,通过引进知名企业、壮大龙头企业,培育绿色食品产业集群。着力做大做强一批农业生产经营主体,畅通绿色农产品运输通道、销售渠道,建好合肥都市圈乃至长三角区域的菜园子。(29)推动纺织服装产业特色化发展。依托金寨嘉盛纺织产业园、裕安丁集婚纱产业园等,积极承接沪苏浙地区纺织服装产业转移,推动生产模式向绿色化、智能化、柔性化转变,产品向个性化、定制化、小型化转变,加大服装设计、面料开发、品牌营销等关联企业招商力度,打造具有竞争力的特色服装产业集群。(30)加快机械机电高端化发展。依托恒源机械、星瑞齿轮、江淮永达等优势企业,提升工程机械、节能电机、数控机床以及齿轮、变速器等零部件生产水平,支持现有传统企业建立省级以上技术中心、工程中心、工程实验室等创新平台,实施新一轮技术改造,建设机器换人、数字化车间和智能工厂,推动智能化高端化发展。

专栏4  传统产业重点项目

采矿冶金。霍邱300万吨/年钢铁、六兴矿业石灰岩矿年产600万吨露天开采加工建设,推进霍邱经济开发区铁矿粉装车基地、刘寺铁矿、吴集铁矿(南段)矿山深部开拓与技改工程等。

家具建材。叶集绿色板材工业园、中财新型建材科技产业园、荣冠管道、长江精工二期、名家汇光电产业园、科凡制造家居用品、家居博览中心、富玛家居生产、冠特家居生产、霍邱和居家具城、裕安徽派家私年加工1万套家具等。

纺织服装。金寨县纺织产业园、金寨嘉盛纺织工业园、金安田乐纺织科技产业园、尚品年产15万套婚纱礼服生产、金安昱和服装生产、裕安康城美桥产业园、康之帛纺纱及服装制造、舒城金丝狐年产200万件高档服装加工、颈椎理疗及家纺用品智能科技产业园、方兴年产3500吨羽绒及50万条羽绒制品生产等。

绿色食品。舒城必斐艾食品、市开发区人人福豆制品深加工科技产业园、云湶谷年产500万盒石斛保健食品、欧化蜂产品深加工、霍邱稻虾深加工、舒城县快乐蜂食品产业园等。

机械机电。安源消防器材产业园、美岚年产120套破碎机设备生产、裕安科尼盛年产10万件能源汽车配件、霍山波顿年产3000件齿轮传动产品生产、张兴液压总成、雷利电机等。

(三)培育布局未来产业。把握科技变革大势和消费升级趋势,发挥毗邻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区位优势,吸引沪苏浙新兴产业主体,促进更多新兴产业资源集聚。(31)实施未来产业培育行动。加强量子信息、类脑芯片、下一代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研发应用,缩短从技术到样品到产品的过程,共同开发一批具有竞争力的高端产品。推动新材料技术与信息技术、纳米技术、智能技术等融合,积极培育发展石墨烯、第三代半导体、金属铼等前沿材料产业。(32)规划布局一批未来产业。依托合六经济走廊主轴,建立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科技成果产业化集聚区,发展基于生物特征识别、自然语言理解、机器学习、深度学习等关键技术的人工智能产业。引进无人机、机器人尤其是软体机器人、卫星导航、大数据、云计算以及量子成像等产业。(33优先培育发展氢能源产业。把握新能源产业发展趋势,积极抢占未来氢能源产业发展制高点,坚定不移把氢燃料电池产业作为全市绿色振兴的先导性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加以培育和支持,推动集群、集聚、集约发展,提高氢燃料电池产品性能,优化氢燃料电池系统集成与控制技术,大力支持氢燃料电池技术研发和产业化应用领域合作。

(四)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借力沪苏浙加快现代服务业集聚集群发展,以旅游康养、现代物流、总部经济、信息服务等为重点,促进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发展,生活性服务业向高品质和多样化升级,提升全产业链发展水平,形成服务业发展新动能。(34)现代物流。重点发展制造业物流、保税物流、大宗商品物流、快递(电子商务)物流和农产品冷链物流。加强物流基础设施和信息平台建设,培育综合性物流园区和专业化物流园区,积极发展配送中心和专业市场。(35)软件与信息服务。围绕数据感知、传输、处理、应用、安全等大数据产业链,支持技术产品产业化,积极发展增值业务。加快发展服务外包、软件研发、公共和商业信息服务等,推进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区块链等一批重大项目建设。(36)金融商务。大力发展科技金融、普惠金融、消费金融、绿色金融、互联网+金融等新兴金融业态,壮大地方法人银行。大力引进世界级财富管理机构,支持各类机构开展基金业务外包。建设以商务楼宇、总部基地、会展中心等为载体,高级商务酒店、高端生活服务相配套,金融和总部集中、交通便捷的金融商务区。(37)电子商务。鼓励传统商贸流通业开展电子商务,以线上线下融合方式创新发展,推动制造业与电子商务融合发展。挖掘大别山农特产品的优势,推动全产业链的互联网+”转型升级,促进电子商务和传统经济互动发展。(38)创意文化服务。着力将文化元素融入制造业高端环节,促进工业设计向高端综合设计服务转变,拓展工业设计服务领域和服务模式。引导文化消费升级,提升消费品文化内涵和附加值。(39)旅游康养。围绕建设长三角红色旅游基地和康养基地的定位,加快打造全域旅游体系,积极发展生态旅游、红色旅游、文化旅游、工业旅游、休闲体验旅游、乡村旅游、康体旅游、智慧旅游等,协同打造上海一大会址-浙江嘉兴南湖-安徽大别山红三角精品路线,着力将旅游业打造成主导产业,加快培育形成支柱产业。大力拓展养老服务业态领域,培育形成一批规模适度、服务优质、竞争力较强的养老机构,规划建设一批休闲、疗养、健身、养老等基地,通过培育产业链、促进集群化,不断提升健康产业层次,逐步建成长三角区域知名的康养基地。

专栏5  现代服务业项目

现代物流业富春智慧型城市供应链运营中心、六安电商物流产业园、翔盛物流、金寨大别山物流园、安徽双渡现代物流园、叶集家居博览中心、霍山大别山中药材交易中心、霍邱钢铁现代物流园、金安粮油仓储物流中心、金安江淮果岭冷链物流交易市场、霍山经济开发区现代物流产业园

软件与信息服务六安大学科技园、腾创互联口袋科技、金寨中博睿存科技、惠和科技、中视联动、六安高新区5G产业园、中科六安云中心

电子商务安徽霍山大别山双创基地暨电商产业园、金寨互联网+”大厦、中国云谷六安电商产业园、红达电商产业园、青网新经济科创园区、大运亨通电子商务、渠道网络互联网产业基地、霍山必创跨境电商产业园、华东(叶集)林木互联网大数据产业园

创意文化服务舒城恒大童世界、金寨大别山玉博园、六安大观街、皋陶文创产业园、六安瓜片茶旅文博园、苏埠明清老街保护性修复工程、独山特色小镇、毛坦厂古镇名校特色小镇、武陟山历史文化园、金寨革命博物馆易址重建、金安文一篮球小镇、康城美桥产业园罍街文旅小镇、仙人冲画家村省级现代服务业集聚区、霍山月亮湾作家村、霍山屋脊山摄影家村、六安恒大文旅城、万达城市综合体和德国卡乐斯乐园

旅游康养。金安兴茂悠然南山运动小镇、裕安吾悦广场、金安月星环球港、金寨徽风皖韵古镇旅游小镇、龙津溪地二期、天堂寨5A级风景区、舒城万佛山风景区、金寨红色5A精品景区、金寨大湾曼谷·幸福小镇、万佛湖金龙湾国际休闲度假中心、霍山上土市温泉特色小镇、霍山大别山主峰景区5A创建、白马尖南坡国际旅游度假区项目、淠河六安湿地公园裕安紫荆花怡养小镇、金安万兴颐熙园、裕安樱花溪畔、裕安小驻驾湾休闲半岛、笑来家园养老服务中心、六安抹茶村文旅小镇、京枫苑生态辟谷养生产业园、裕安天祥晶健国际康养小镇、南山高端颐养小镇、恒大金寨养生谷、金寨候蓝特殊群体康复养老中心、汤池温泉度假养老小镇、临淮岗水利风景区、金日盛矿业景区、李氏庄园、金安虚谷温泉度假区、大别山矿泉养生小镇、蓝城霍山桃李春风小镇、迎驾生态美酒小镇、霍山迎白路百里康养新居地、太平畈石斛小镇、华强佛子岭康养示范基地

(五)完善承接产业支撑体系。围绕补链延链强链和推动产业与创新深度融合,建优平台、做优模式、创优机制,推动形成高质量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40)推动创新链与产业链跨区域协同。依托合肥空港经济示范区,参与对接G60科创走廊建设,积极融入长三角氢能源、新能源汽车、通用航空等产业联盟,落实创新成果+园区+基金+三重一创政策四位一体的四融模式,有机衔接政策资源、创新资源、产业资源、要素资源。(41)高质量共建合作园区。积极利用产业转移供需信息对接和磋商平台,支持每个省级以上开发区选择1个主导产业高质量承接沪苏浙地区产业转移,鼓励各开发区与沪苏浙产业园区开展战略合作,大力提升现有园区建设水平,支持合肥高新区霍邱现代产业园建设。(42)建立成本共担利益共享机制。探索建立跨区产业转移、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园区合作的成本分担和利益共享机制,为高质量承接产业提供制度保障。

五、扎实推进乡村振兴,开拓城乡融合新局面

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大力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促进城乡要素自由流动、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向乡村倾斜,实现城乡高质量融合发展。

(一)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坚定落实好习近平总书记叮嘱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不能少,特别不能忘了老区,聚焦两不愁三保障,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方略,不折不扣完成脱贫攻坚任务。(43)着力攻克深贫堡垒。全面攻克大别山革命老区深贫堡垒,聚焦深山区、行蓄洪区等,强化对霍邱、金寨2个深度贫困县、34个深度贫困村的精准支持,确保现行标准下剩余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村出列,贫困县摘帽,与全国全省同步进入全面小康社会。(44)完善精准帮扶措施。坚持扶贫与扶智相结合,全面推广四带一自”“三有一网产业扶贫模式,更多采用生产奖补、劳务补助、以工代赈等机制,积极推进参与式扶贫,进一步激发贫困群众脱贫致富内生动力。(45)巩固扩大脱贫攻坚成果。建立防范返贫的有效机制,重点加强对经济薄弱村和收入略高于建档立卡贫困户群体的政策扶持,做好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衔接,持续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和群众生活改善。

(二)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围绕乡村振兴产业兴旺,全面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推进农业特色产业“138+N”工程,做大做强特色农业,加快改造提升传统农业,培育发展都市农业。(46)提升传统农业发展水平。深入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严守耕地红线,稳定水稻等大宗农作物生产面积,确保农业生产单产有增加,总量不减少。满足人民群众对粮食多元化需求,因地制宜发展玉米、山芋等特色粮食生产。坚持标准化、特色化、高档化,推进苗木花卉产业高质量发展。抓好非洲猪瘟等重大动物疫情防控,严格落实各项防控措施,推进规模养殖、集中屠宰、冷链运输、冰鲜上市新模式。大力发展稻综合种养等生态高效农业,扎实推进数字乡村和智慧农业发展,深入推进互联网+农业,提高农业农村信息化水平。(47)加快壮大特色农业。坚持保护特色、发掘特色、塑造特色、发展特色,提升一谷一带”“一岭一库发展平台,打造茶叶、蔬菜、水果、中药材、小龙虾、皖西白鹅、霍寿黑猪、皖西麻黄鸡等八大特色主导产业集群,加快构建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发展山区流水养鱼和湖库生态增养殖,促进渔业持续健康发展。扩大小龙虾产能,推动小龙虾在地餐食与在地加工、冷链运输上市。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发展农业企业、农民合作社和家庭农场。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经营,拓展农业功能,打造农业新业态。实施特色品牌发展战略,新增一批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地理标志农产品认证产品。整合农业发展专项资金,重点支持特色产业发展。(48)培育发展都市农业。以生态绿色农业、观光休闲农业、市场创汇农业、高科技现代农业为方向,坚持长三角区域市场需求为导向,大力培育发展绿色高质高效都市农业。围绕休闲农业、观光农业等,建设一批生态体验农业园区(示范区)和都市近郊特色农庄、主题农园、农活体验基地、乡村旅馆等。推进现代农业示范园区转型升级,创建现代农业产业园,加快建设一批农业冷链物流园区(基地)。

(三)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抓住国家、省加大皖西大别山革命老区城乡基础设施投入力度的机遇,统筹规划城乡公共基础设施和市政公用设施,推动城市基础设施向城市郊区乡村和规模较大中心镇延伸。(49)推进城乡道路一体化建设。科学编制全市农村公路网规划,加快四好农村公路建设,完善建设农村公共交通,深入推进城乡客运公交一体化建设,加强与城市公交有机衔接。(50)实施农村基础设施补短板工程。加大对乡村建设投入力度,推动乡村供水、供电、道路、垃圾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提档升级,实施农村安全饮水提升工程,推动天然气管网延伸布局、宽带网络建设应用。(51)加强农村基础设施管护。探索建立城乡基础设施统一管护运营模式,建立健全有利于基础设施长期发挥效益的体制机制。

(四)提升乡村发展品质。深入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持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稳步提升农民生产生活水平。(52)强力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学习借鉴浙江千万工程经验,深入开展以三大革命”“三大行动为重点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大力开展美丽宜居村庄和最美庭院创建活动。(53)着力提升村容村貌。推进建筑设计下乡,开展田园建筑示范,实施农村绿化提升行动,完善村庄布点规划,编制多规合一村庄规划,优化村庄空间布局。(54)丰富乡村文化生活。实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及送戏进万村活动、农村公益电影放映工程,完善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长效机制,打通公共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加强村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建设,推动农村传统工艺振兴,提升农民精神风貌。(55)完善乡村治理体系。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完善村民自治制度,提升乡村法治水平,推进乡村德治建设,建设平安乡村。推进乡村综合服务平台建设,推动县乡政务服务向行政村延伸,积极开展农村社区建设试点,倡导新时代乡规民约。

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构筑互联互通新支撑

积极对接长三角各类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专项规划,全面推进铁路、公路、航空、水运以及电力、燃气等建设,加强重要节点枢纽工程建设,构建贯通加密、互联高效的现代基础设施网络,不断提升区位优势,更好服务和支撑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

(一)构建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完善东向开放通道为目标,加快实施大别山革命老区对外联通通道工程,不断提升与沪苏浙地区互联互通水平和交通便利化水平。(56)参与共建轨道上的长三角。强化东西向快速铁路客运通道建设,完善南北向铁路网布局,结合重点旅游风景区,填补城际铁路空白。加快合安高铁建设,建设沿江高铁合肥至武汉段,积极推进合肥至安康(襄阳)高铁、沿淮南岸高铁、六安至安庆铁路、六安至庐江铁路、合肥至新桥机场至六安城际铁路及霍邱连接线、合肥至六安至金寨市域(郊)铁路等项目。(57)提升公路通达水平。在省高速公路网和普通国省干线公路网规划的基础上,实行提标扩容、互联互通改扩建工程。加快合六叶高速改扩建、合霍阜高速六安段、大别山北高速(宣城商城高速合肥六安段)、阳新高速(沪蓉高速天堂寨支线)、S329合六南通道等国省道建设。加快跨区域旅游公路建设,推进合肥繁华大道紫蓬山铭传乡六安三十铺旅游通道建设前期工作。对现状路网进行加密、改造、升级,提升干线公路通行能力和服务水平,力争实现所有乡镇均有二级以上干线公路通达,重点城镇有一级以上干线公路通达。(58)协同建设航空运输体系。充分发挥新桥机场区域性枢纽作用,积极参与空港经济示范区建设,加强与长三角、港澳台业务合作,强化合肥上海国际航班中转联程航运服务功能,协同提升空港经济示范区国际功能。加快推进金寨支线机场,填补鄂豫皖三省交界地区航空运输空白。结合旅游观光、农业生产、防灾救灾、应急救援、空中测绘及航空产业园建设等,推进金安等通用机场规划建设。(59)打通通江达海水道。以引江济淮工程和淮河航道升级改造工程实施为契机,提升淠淮航道、淠河、汲河(城东湖闸以下)、丰乐河(G3京台高速以下)、杭埠河航道等级,推进霍邱港区周集作业区、老坝头作业区、舒城港区河南作业区、杭埠作业区建设,依靠干线航道水运带动支流航道水运发展,形成干支联动发展模式。以重要港区转型发展为目标,以大宗散货、件杂货、专业码头建设为重点,提升港口综合物流服务水平。完成梅山、响洪甸、佛子岭、万佛湖等库区客运码头维修和新建,提高内河港的吞吐能力和工作效率。(60)完善综合交通枢纽。强化综合换乘中心理念,进一步完善铁路枢纽布局,加快建设六安高铁站区,建设铁路、客运、公交无缝衔接的一体化综合交通枢纽。全面提升G312国道经过城市与城镇区段改建市政道路,进一步完善沿线道路的水、电、气、排水排污等功能和美化绿化,打造合六线最为便捷、生态安全的公用走廊。规划建设六安站、六安北站等集铁路、公路为一体的一级综合客运枢纽2个,金寨、舒城、霍山、霍邱集高铁、公路为主体的二级综合客运枢纽4个。规划建设三级综合客运枢纽若干个。积极探索利用货运专用铁路、支线铁路资源,推动铁路向港口、码头延伸,打造公、铁、水联运货运枢纽。(61)完善公共客运系统。优先发展公交,建设全域公交网络,开通六安至合肥公交,完善城市慢行系统,推进公共停车场、新能源汽车充电配套设施建设。推进道路客运互联互通,整合城际公路客运资源,实行统一标准与调度运营,开通合六城际快巴,推进城市公交线路首末站跨市相互延伸,对主城区客运站进行升级改造使其具备与铁路运输更为紧密的联接。推进合六城际建设并联网合肥城市地铁系统。加快发行合六公共交通一卡通,融入长三角一卡通”“一码通,并逐步向城际轨道等领域延伸。

专栏6  综合交通运输体系项目

铁路合肥安庆、沿江高铁合肥武汉段、合肥至安康(襄阳)高铁;六安安庆、六安庐江;合肥九江铁路电气化改造;建设合肥新桥机场六安城际铁路、合肥六安金寨市域(郊)铁路等。

公路德上高速公路(肥西枞阳)、合霍阜高速(六安段)、合安高速改扩建工程、合六叶高速改扩建工程、宣商高速(合肥六安段)、阳新高速(沪蓉高速天堂寨支线)等。G346军二路(舒城至军埠段)、S329合六南通道、S103盛同路(盛桥至同大段)干线公路等。G312六安西至大顾店段升级改造G237六寿路金安段、S440杨桃路,S439叶集段,金寨县天堂寨至霍山县铜锣寨公路、杭埠至合肥环巢湖大道、河棚至万佛山、金安区张店至肥西山南公路S325六安段、S240金安区东桥至合六南通道段、G105姚李至戚家桥段、S244罗岗至分路口段、G312快速路建设、S324霍邱段、S437六安段。全面提升乡村公路等级。

水运。推进丰乐河、杭淠河京台高速桥上游航道、淠淮航道、淠河、汲河下游航道升级改造,推进港口经营一体化发展

航空建设金寨支线机场、金安等通用机场,支持其他县区规划布局通用机场

(二)推进水利基础设施网络体系建设。围绕加强区域水安全保障能力,推进实施水灾害防治、水资源保护、水生态修复工程。(62)完善防洪减灾体系。推进淮河、巢湖流域综合治理,加快推进淮河干流王家坝至临淮岗段行洪区调整和建设工程、淮河流域重要行蓄洪区建设工程、沿淮行蓄洪区等其他洼地治理工程、临淮保庄圩工程、淮河行蓄洪区及淮干滩区居民迁建等重大水利工程。实施淠河、史河、杭埠河(丰乐河)水系系统治理,完成淠河总干渠东部新城水系综合治理,加快推进中小河流治理、山洪沟治理和病险水闸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实施农村水系综合治理。加强小流域综合治理,完善山洪防治。建立流域洪水调度方案体系,完善水旱灾害监测预警信息系统建设。(63)构筑供水安全保障体系。加强城市供水及应急水源、备用水源建设,建成龙河口水库供水工程(合肥)、淠河六安城南水利枢纽,开展响洪甸水库供水工程(合肥)论证,推进临淮岗枢纽蓄水综合利用,建设龙潭河水库、中河水库、桃源河水库等一批重点水源工程。谋划推进六安至合肥管道供水工程,全过程保障区域饮用水安全。积极推进城乡一体化、区域规模化为重点的农村集中供水工程建设及水源工程建设。持续实施淠史杭区(六安市)提升建设,开展重点中型区续建配套,启动实施江淮分水岭智慧区建设;依托引江济淮水源,开展灌区水源置换工程论证研究,构筑多水源互联互通、安全可靠的城乡区域用水保障。优化水资源配置,研究实施水系连通工程,建立区域水量调度体系,开展响洪甸水库与梅山水库连通等区域引调水工程前期工作。(64)建设大别山水生态体系。以河库源头水资源、水生态治理保护为核心,推进大别山水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在六大水库上游的河流源头,通过实施河沟综合治理、库面保护、湖库沟渠清淤、区域内水土保持工程建设及重要集镇及农村水环境综合治理,进一步守护源头活水、保护清水廊道、维护清水水源,提高水资源保障能力和基础设施建设水平。

专栏7  水利基础设施建设项目

防洪减灾工程。加快推进淮河流域重要行蓄洪区建设工程、沿淮行蓄洪区等其他洼地治理工程、临新保庄圩工程、淮河干流王家坝至临淮岗段行洪区调整和建设工程、淮河行蓄洪区及淮干滩区居民迁建等重大水利工程,实施淠河治理工程、史河治理工程、杭埠河治理工程,推进中小河流治理、山洪沟治理等,完成淠河总干渠东部新城水系综合治理。

供水安全保障工程。加快推进龙河口水库供水工程、淠河六安市城南水利枢纽及回水段综合治理工程,开展响洪甸水库供水工程论证,推进临淮岗枢纽蓄水综合利用,建设桃源河水库、中河水库等一批重点水源工程。启动淠史杭灌区(六安市)提升建设、江淮分水岭节水智慧型灌区建设,开展响洪甸水库与梅山水库连通、淠河总干渠与汲东干渠连通等区域引调水工程前期工作。

水生态保护与修复工程。推进大别山水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加快推进六安城区水系综合治理、霍山淠源渠水生态治理工程,实施农村水系综合治理。

   (三)打造现代化能源体系。围绕区域能源互济互保,统筹规划布局重大能源基础设施,推进油、气、电输送网络化建设,多渠道开拓能源资源,提升管理水平,促进资源共享,构建安全、清洁、经济、高效的能源保障体系。(65)油气输配。实施天然气管道通达工程,联结陆海液化天然气输气通道,加快东桥枢纽合建站、合六天然气联络线、金安至叶集至金寨支线、六安至舒城至庐江天然气支线建设,构建多源多向气源供应体系。加强应急储气设施建设,提高储气调峰能力,形成多区互联、片内互通、安全互济的网络输送体系。(66)电源点和电网。统筹规划电源点布局,增强一体化电力供应保障能力。推进华电六安电厂三期前期工作,发展太阳能、生物质能、风能等新能源,因地制宜建设光伏、风电等新能源示范工程,建设六安城区垃圾焚烧发电二期、金寨海创垃圾焚烧发电二期、霍山及舒城等垃圾焚烧发电项目,加快推进霍山抽水蓄能电站、舒城抽水蓄能电站规划建设,建成投运金寨抽水蓄能电站。完善各级输配电网,提高电网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和供电可靠性,切实保障好国家电力大动脉过境安全。加快建设以六安皋城、金寨等500千伏变电站为骨干,六安汉王、古碑、文峰等220千伏输变电工程为主干的输变电网络,配套建改一批220千伏及以下输变电工程和农网工程。(67)集中供热。鼓励发展热电联产、余热余气余压发电等安全清洁供热体系,实现省级以上开发区集中供热。中心城区以城市热网集中供热、燃气供热为主,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供热为补充,实现供热无煤化。中心城区以外城镇鼓励发展清洁能源、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供热。

(四)完善信息基础设施。统筹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深化信息资源与服务融合,促进网络资源共享,构建高效泛在的信息网络,全面提升信息化水平。(68)建设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光缆传输干线网,推进网络高速互联和网络光纤覆盖,构建网速快、覆盖广、资费低的信息基础设施体系。加速推进城乡一体的千兆光纤网络建设,推进宽带接入网业务开放试点,积极推进部署IPv6。加快网络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建设,加强数据安全、云计算安全、移动互联网安全监测管理。大力培育量子通信技术,规划布局建设量子通信网络,推动与长三角量子通信骨干网无缝对接。(69)推动重点领域智慧应用。大力发展基于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的专业化管理和服务,围绕城市公共管理、公共服务、公共安全等领域,以经济、城管、政务、民生、旅游、环保等智慧应用为重点,建设基于大数据、人工智能和5G物联的管理和服务体系。依托长三角区域共享交换平台推动政务数据共享,提高政府公共服务水平。推进智能化交通管理,深化重要客货运输领域协同监管、信息交换共享、大数据分析等管理。加强交通运行状态监测分析,提升城市通行效率,提高城市治理水平。积极发展车联网和车路协同技术,探索实施智慧公路建设。(70)合力推进工业互联网建设。大力推进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打造跨行业、跨领域工业互联网平台。推动企业内外网改造升级,积极参与国家标识解析与标准体系建设。推动企业上云和工业APP应用,促进制造业资源与互联网平台深度对接。

七、推动环境共保联治,建设生态宜居新家园

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树牢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以提升生态环境质量为核心,以中央环保督察及回头看反馈问题和“23+N”突出环境问题整改为推动,坚决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推动建立跨区域污染联防联治机制,夯实支撑发展的生态本底,努力建设长三角绿色振兴样板区。

(一)筑牢绿色生态屏障。严守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三条控制线,持续扩大绿色生态空间,建设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安全和谐、富有竞争力绿色六安。(71)构筑生态安全网络。依托六大水库、淠史杭灌区以及天然河流、湖滩湿地,打造生态水廊、生态屏障和城市绿心。大力推进水系和道路生态廊道建设,重点建设杭埠河(丰乐河)、淠淮生态经济带、江淮分水岭智慧型节水灌区、淠史杭灌区和龙河口水库等,加强防护林体系建设及湿地资源保护与修复。(72)保护生态功能区。加强自然保护区、饮用水保护区、森林公园、风景名胜区、湿地公园、清水通道保护,重点保护水库、湖泊、河流源头地区及沿岸水源涵养区。加强沿湖沿河湿地资源保护,对湖泊、水库水域岸线的科学利用和规范管理,有效打击破坏湖泊健康生态的行为,确保河湖生态安全。(73)共创生态文明示范区。按照省打造三河一湖一园一区生态文明样板部署,以巢湖流域综合治理为核心,创新联动机制,推进巢湖流域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加强杭埠河丰乐河等入湖清水河流保护。加强大别山(六安)国家地质公园、淠河国家湿地公园建设管理,加快推进金寨、霍山创建国家主体功能区试点,巩固金寨县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建设成果,积极争创大别山国家湿地公园。(74)完善生态补偿机制。巩固提升大别山区水环境生态补偿机制,争取国家出台扶持政策,建立市场化、多元化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健全生态保护补偿标准体系。推动实现森林、湿地、水流、耕地、大气等重点领域和禁止开发区域、重点生态功能区等重要区域生态保护补偿全覆盖。

(二)推进环境污染联防联治。围绕水、大气、土壤污染治理、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与安全处置等区域性重大环境任务,推动建立联防联治机制。充分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技术,提升生态环境监管和治理水平。(75)加强水环境协同治理。深入开展淠河总干渠、杭埠河丰乐河等跨界水体污染防治、水质联合监测、信息共享、联动执法等工作,完善建设跨界断面水质自动监测站,提升区域水环境质量,保障水环境安全。加快史河、淠河总干渠东部新城段、杭埠河丰乐河主要支流及中小河流治理,加强重点饮用水源保护区管理,营造水源涵养林,建设水林一体生态圈。推进淮河、巢湖重点流域综合治理,持续实施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实现饮用水源安全保护全面达标。加快城市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提标改造,加大黑臭水体与劣V类水体整治力度。(76)加强大气环境治理。坚持全民共治、源头严防,积极推进重点行业清洁生产,实施排污许可,全面完成重点行业、区域、企业挥发性有机物污染整治,打赢蓝天保卫战。实施燃煤电厂、集中供热企业超低排放等技术改造,推进集中供热、燃煤锅炉替代、煤改电、煤改气、落后产能升级淘汰等能源结构优化。进一步推进电力、钢铁、水泥等行业烟气脱硫脱硝。联合抓好农作物秸杆禁烧,推进秸杆肥料化、饲料化、能源化综合利用。(77)加强土壤环境治理。开展土壤污染状况详查和环境质量类别划定,大力推进污染土壤治理与修复,确保土壤环境质量总体稳定。强化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引导低毒高效农药使用,加强农药废弃包装物回收处理。大力推广生活垃圾、建筑垃圾、医疗和工业危险废弃物的无害化处理技术,提高城市固体废弃物处置和综合利用率。(78)加强工业污染源治理。推动钢铁、水泥、平板玻璃、造纸等行业不能稳定达标排放的企业改造,取缔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污染严重的项目,完善开发园区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建设,推进钢铁、化工、有色金属冶炼、水泥、火电等重点行业清洁生产。

(三)促进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倡导绿色生产和绿色消费,推进资源全面节约和循环利用,降低能耗、物耗、水耗,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79)严格产业准入门槛。把资源承载力和生态环境容量作为产业发展的先决条件,严格执行产业项目节能审查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提升重点行业清洁生产水平。实施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完善水资源保护体系,创建节水型社会,全面提高用水效率。加强项目用地预审,严格执行国家和省工业建设用地投资强度和容积率等标准。(80)提升资源综合利用水平。引导资源再生利用企业集聚化、规模化、协同化发展,提升再生资源利用行业清洁化、高值化水平。推动太阳能光伏组件、动力蓄电池、碳纤维材料、生物基纤维、复合材料和节能灯等新品种废弃物的规范回收处理和利用。大力发展再制造生产,推动汽车零部件及大型工业装备、办公设备等产品再制造,完善再制造服务体系。(81)大力推进循环经济示范。深入实施园区循环化改造示范、资源循环利用产业示范基地建设、工业废弃物综合利用产业基地建设、互联网+”资源循环等重点工程,推进生产和生活系统循环链接,构建绿色低碳循环的产业体系。

八、主动参与区域分工,拓展开放合作新空间

积极对接全面开放新格局,加快培育区域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加强开放平台建设,大力开展招才引智、招商引资、招大引强,推动项目、资金、人才、技术等要素资源集约集聚,以更大的开放抢抓机遇,以更好的合作谋发展,助力打造新时代改革开放新高地。

(一)共建对外开放高端平台。复制上海自贸试验区经验,依托重大展会平台、对接虹桥国际开放枢纽、跨境电子商务、国际合作园区等,提升对外对内开放合作水平。(82)提升展会活动影响力。积极参加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世界制造业大会、世界智能制造大会、中国国际徽商大会、中国(合肥)国际家用电器暨消费电子博览会等重大会展,高水平办好大别山(六安)山水文化旅游节、中国(六安)国际羽绒博览会等,不断扩大展会知名度和影响力。(83)主动对接虹桥国际开放枢纽。积极对接虹桥进口商品展示交易中心、虹桥海外贸易中心、长三角电子商务中心建设,支持引导我市园区、企业入驻并建立分支机构、营销服务网络,参与中央商务区和国际贸易中心新平台建设。(84)构建数字化贸易平台。依托电商龙头企业,引进国内知名电商企业设立区域性总部,积极参与安徽电商之家建设,参加皖货品牌线上线下融合促销活动。推动与沪苏浙各大电商平台和企业开展深度对接合作,积极引进跨境电子商务服务型企业。(85)深入推动城市互动合作。以融入长三角城市经济协调会为契机,强化与协调会成员城市联系对接,共谋共推一批合作事项和项目,共搭共建一批合作平台。积极参与长江中游城市群合作交流,推进与沪苏浙相关市()友好合作,各扬所长,携手共进,实现互利共赢。(86)建设六安国际合作产业园。以开发区现有的产业为基础,加强与德国、意大利等国家的经济技术合作,通过3-5年建设,打造新能源汽车及汽车配件、智能制造、生物医疗健康、航空航天技术等产业为重点的国际合作产业园,加快形成国际竞争新优势。

(二)培育区域竞争新优势。落实国家和省扩大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现代农业对外开放的政策措施,推动引资引技引智相结合,提高引进来质量和水平。(87)积极扩大开放领域。在国家和省政策允许范围内,大力降低准入标准,进一步扩大制造业、服务业、农业领域对外开放,重点在生物医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旅游康养、绿色食品等行业谋划储备一批新的招商引资重点项目。(88)提高全产业链利用外资水平。围绕主导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突出建链、延链、补链和强链,加大产业链招商力度,重点引进在产业链、价值链处于中高端的产业,注重引进龙头型、旗舰型企业项目。提升与央企、知名民企、外企合作水平,招引世界500强和知名跨国企业在我市设立地区总部及创新中心、研发中心等功能性机构,大力引进更多法人金融机构。创新招商引资方式和政策措施,完善招商引资优惠政策。(89)加快走出去步伐。支持行业优势企业在海外建立生产基地和营销中心、投资建厂、承揽工程,鼓励企业对外经贸合作,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扩大优势产能合作。

(三)推进投资贸易自由化便利化。积极对接复制上海自贸区成功经验,共建共用贸易自由化便利平台,完善投资贸易体制机制。90)打造贸易自由便利平台。统筹建设和利用合六经济走廊贸易平台,协同推进合肥水运港、江淮运河沿线水运港、合肥国际内陆港、合肥航空港、合肥跨境电子商务港、合肥综合保税区、合肥经开区综保区、合肥空港保税物流中心(B型)、杭埠保税仓库、皖西保税物流中心(B型)等对外开放平台建设。充分发挥中欧班列、合肥新桥国际机场、长江黄金水道、淮河航道等平台和通道作用,扩大陆路国际物流和江海联运集货半径,提升对外开放核心平台实力与水平。(91)加快区域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合作。建设电子口岸公共平台和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全面推广一站式作业和关检合作三个一等新型通关模式,参与建立跨区域、跨部门通关通检协作机制。

(四)协同建设统一开放市场体系。加快体制机制创新,突破制约一体化发展的行政壁垒和体制机制障碍,激发市场活力,增强内生动力。(92)积极推进政策协同和标准统一。在企业登记、土地管理、环境保护、投融资、财税分享、公共服务等领域与长三角城市建立协商机制。在食品安全监管知识产权保护、信用体系建设等领域实行线索信息共享、案件调查取证协作配合、联合专项执法和集中整治行动。(93)积极融入区域标准化体系建设。发挥我市在装备制造、绿色食品、生物医药、健康养老领域优势,积极争取设立更多有利于我市的专业化标准,推动落实区域统一标准的实施、评价和监督。(94)建设开放要素市场。建立柔性人才流动机制,落实人才公寓支持措施以及既有的住房补贴、生活补贴、创业补助、融资担保等政策。鼓励企业与职业院校通过订单培养、企业新型学徒制等方式,联合开展职业教育和岗位技能培训,培养产业发展急需的专业技术人才和高技能人才。(95)参与资本市场协作分工。持续推动企业对接多层次资本市场,完善上市企业后备库资源,加大上市后备资源培育力度,建立与上交所科创板对接机制,探索与沪苏浙地方政府对口设立专项建设资金。(96)深化国有土地有偿使用制度改革。用好用活用足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推广金寨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三项试点和全国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有益经验,积极推动长三角区域建设用地置换指标交易。(97)营造有序市场环境。营造一体化的市场准入环境,推进市场准入政策共享和简政放权改革协同,实现市场准入限制相同、规范相同、程序相同。实施长三角统一工商登记后置审批事项,推行证照分离”“多证合一,协力推动政务服务一网通办,实现长三角区域政务服务全流程线上办理和线下异地办理。

九、增强民生保障能力,高公共服务新水平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推进公共服务共建共享,加快公共服务制度接轨,提高优质优势服务资源供给能力,全面提升人民群众在一体化发展中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一)协调发展教育文体事业。优化教育文体布局与结构,提升整体发展质量,建设具有广泛认同度的长三角教育和文化体育高地。(98)建设教育交流合作高地。创新合作办学模式,推进优质教育资源互联互通、共建共享,推动建立基础教育学校联盟,对标沪苏浙创建一批高水平的幼儿园、中小学校,建设若干国际学校、国际交流合作示范学校。积极引进沪苏浙地区高校在我市设立分校,争取合作建设一所占地面积近千亩、在校生规模万人以上综合性全日制大学。推动职业教育发展,开展与沪苏浙地区职业院校深度合作、校校联合,建设产教融合、开放共享的职业教育园区,创建一批校企紧密合作、产学研结合的校企合作共同体、产教融合示范区,打造一批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特色职业教育基地。(99)建设文化共享高地。依托历史文化、红色文化推进区域性文化创新、传播和载体建设,打造以大别山精神和淠史杭精神为主题的高标准、有影响力的全国党校教育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红色研学旅行基地。(100)建设体育健身高地。发挥大别山山地资源、湖泊资源优势,推进大别山风景道、大别山特色步道、自行车路网等体育健身设施建设,重点打造一批水上运动中心、户外运动基地。通过引进、承接国内外高端体育赛事,发展体育新业态,促进与长三角区域群众体育、竞技体育、体育产业、体育文化等协调发展。

(二)共建共享医疗卫生服务。突出资源共用、信息共享,健全完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共同打造健康长三角。(101)推进医疗服务平台共享。推动互联网+医疗,加快全民健康信息平台建设,建设健康医疗大数据应用中心,推进医疗机构医学检验、影像检查结果互认和门诊、住院电子病历共享调阅,实现居民健康档案、电子病历、预约挂号、远程专家会诊和稀有血型等医疗服务信息互联互通、协同共享。(102)推动医疗卫生资源共建。支持我市医院和相关医疗机构,与沪苏浙地区通过合作办院、设立分院、组建医疗集团等形式,开展全方位合作,建立跨区域、紧密型的医联体,促进医疗服务资源共享。建立高层次医疗人才共享和医师合理流动机制,开展疑难疾病联合攻关和重大疾病联合会诊,共建医学检验质量、病理质量和医学影像质量控制中心。完善卫生应急管理与指挥决策信息系统,建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协同处置和重大传染病、慢性病、地方病、职业病和出生缺陷等疾病联防联控机制,探索建立定点医院双向转诊、医保定点互认和急诊报销机制,努力实现公共卫生、医疗服务、综合管理等资源信息共享、业务协同。

(三)统筹做好就业与社会保障。坚持就业优先,全面落实各项就业政策,对标建立高水平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增强群众福祉。(103)加强公共就业服务。拓展人力资源交流合作,整合公共就业和人才服务信息平台,共谋共建人力资源网络服务平台,健全覆盖城乡的公共就业服务网络,推动就业失业登记、就业指导、岗位发布、政策咨询等服务对接,实现公共就业服务标准化、均等化。提高劳务输入组织化程度和劳动力技能水平,加快培育技能人才队伍。(104)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建立社会保险参保信息共享机制,实现流动就业人员社会保险关系的顺畅接续、转移。推进医疗保险定点医疗机构互认和协助,实现参保人员医疗保险费实时结算。推动开展失业保险待遇跨区域通办试点,构建失业保险促进就业创业的长效机制。加快电子社保卡和三代卡发行,推动线上线下多场景应用,全面对接长三角一卡通,为群众提供更多便利。

十、保障措施

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进一步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把党的领导贯穿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全过程。明确各级党委和政府职责,建立健全实施保障机制,确保行动方案目标任务顺利实现。

(一)加强组织领导。成立市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领导小组,在省推动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领导小组的统筹指导下,统筹推进行动方案实施,完善配套政策、重大项目、重大工程和年度工作安排,协调解决重大问题,督促落实重大事项。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发展改革委,承担领导小组日常工作,成立8个专题工作组。各县区要相应成立领导小组,领导小组日常工作由相关部门承担。

(二)建立推进机制。各地各有关部门是实施行动方案的责任主体,要建立工作机制,制定专项实施方案,细化落实行动方案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创新做实区域合作机制,在省统筹下,建立与沪苏浙市级、县级常态长效对接机制和干部培训互派机制,完善优质资源共建共享和联合培育机制,加强与沪苏浙信息沟通、工作联动和资源统筹。设立市场化、社会化专业推进机构,承担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等跨区域事项运作。市关部门要按照职能分工,加强对行动方案落实的指导,在相关政策、项目、改革等方面予以积极支持。

(三)完善政策体系。领导小组办公室要会同各地各有关部门,主动配合省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和省直相关部门,围绕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科创产业协同发展、城乡区域融合发展、生态环境共同保护、公共服务便利共享等编制专项实施方案。各地各有关部门要主动对接、深入谋划依据本行动方案,谋划大别山旅游康养基地、特色优质农产品加工供应基地、皖北(霍邱)承接产业集聚区、大别山对外联通通道工程等具体建设方案。联合长三角高校院所、科研机构,积极参与长三角一体化重大课题研究。

(四)强化项目支撑。始终坚持投资为纲、项目为王的理念,深入实施高质量四督四保制度和五项机制,确保开工一批、建设一批、竣工一批、储备一批,滚动推进项目实施。围绕合肥都市圈协同发展、合六经济走廊建设共同谋划实施一批重大合作项目,以项目化带动一体化。坚持发挥优势、主动作为,围绕区域协调、科创产业、乡村振兴、基础设施、生态环保、对外开放、公共服务等方面,持续谋划推进一批具有示范带动性的重大项目。推进项目审批管理便利化,优化土地资源配置,加强金融支持,全面提升重大项目要素保障水平。

(五)抓好督促落实。领导小组办公室要牵头抓总,建立健全工作推进机制,对各地各有关部门的任务落实情况进行定期调度、跟踪分析,及时总结推广好的经验做法,适时组织开展评估,重大问题及时向市委、市政府报告。主动参与建立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指标体系、评价体系、统计体系和绩效考核体系。各地各有关部门落实行动方案情况纳入年度综合考核,与要素奖励、干部任用挂钩,激励新时代新担当新作为,全面调动干事创业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完善行动方案实施的公众参与和监督机制,积极听取社会各界意见和建议,加强舆论宣传引导,营造全市域、全方位、深层次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浓厚氛围。

文件下载
政策咨询

如果您对该政策文件有疑问,可以拨打标题上方的电话咨询相关部门。